关注微信

扫描二维码
微信关注

首页 > 疾病信息 > 神经衰弱介绍

神经衰弱疾病

疾病别名:
神经衰弱症,神劳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内科]
相关疾病:
相关症状:

疾病介绍

神经衰弱是一种以脑和躯体功能衰弱为主的神经症。以易于兴奋又易于疲劳为特征,常伴有紧张、烦恼、易激惹等情绪症状及肌肉紧张性疼痛、睡眠障碍等生理功能紊乱症状。这些症状不是继发于躯体疾病和脑器质性病变,也不是其他任何精神障碍的一部分。但患者病前可存在持久的情绪紧张和精神压力。

病因

神经衰弱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从Beard开始,神经衰弱就被看做是可由素质、躯体、心理、社会和环境等诸多因素引起的一种整体性疾病。

1.巴甫洛夫认为,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属于弱型和中间型的人,易患神经衰弱。这类个体往往表现为,孤僻、胆怯、敏感、多疑、急躁或遇事容易紧张。

2.神经系统功能过度紧张,长期心理冲突和精神创伤引起负性情感体验,生活无规律,过分疲劳得不到充分休息等都可以成本病起因。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对神经衰弱的病因曾进行过大量调查研究,认为神经系统功能过度紧张是本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李从培等(1959)和刘协和等(1960)对不同职业人群中神经衰弱的调查资料说明,脑力劳动者患病率最高。半数以上患者反映工作或学习,主要是脑力活动,过度紧张。不仅脑力活动时间过长,工作任务过重;学习或工作困难。尤以要求特别严格,注意力需要高度集中的脑力工作,更容易引起过度紧张和疲劳。

3.感染、中毒、营养不良、内分泌失调、颅脑创伤和躯体疾病等也可成为本病发生的诱因。

4.长期的心理冲突和精神创伤引起的负性情感体验是本病另一种较多见的原因。学习和工作不适应,家庭纠纷,婚姻、恋爱问题处理不当,以及人际关系紧张,大都在患者思想上引起矛盾和内心冲突,成为长期痛苦的根源。又如亲人突然死亡,家庭重大不幸,生活受到挫折等,也会引起悲伤、痛苦等负性情感体验,导致神经衰弱的产生。

5.生活忙乱无序,作息规律和睡眠习惯的破坏,以及缺乏充分的休息,使紧张和疲劳得不到恢复,也为神经衰弱的易发因素。

(二)发病机制

1.生理素质和个性特点 巴甫洛夫认为,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属于弱型和中间型的人,其个性特征表现为孤僻、胆怯、敏感多疑、急躁,易紧张者容易罹患此病。巴甫洛夫学派认为,本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是大脑皮质内抑制过程弱化。内抑制过程减弱时,神经细胞的兴奋性相对增高,对外界刺激可产生强而迅速的反应,从而使神经细胞的能量大量消耗。临床上,这类患者常表现为容易兴奋,又易于疲劳。另一方面,大脑皮质功能弱化,其调节和控制皮质下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也减弱,从而出现各种自主神经功能亢进的症状。

2.感染、中毒、营养不良,内分泌失调等时对神经系统产生的不良影响, Beard设想由中枢神经细胞去磷酸化作用(dephosphorization)致神经衰弱的发病。

3.没有人格缺陷的人,在强烈而持久的精神因素作用下,同样可以发病。Dejerine和Gauckler(1913)认为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过度紧张,特别是过度紧张引起的不愉快情绪,是神经衰弱的原因。Laughlin(1967)则认为神经衰弱是一种疲劳状态,由过多的心理冲突引起。精神分析学派则认为神经衰弱起因于性本能的受挫,攻击性受抑制,与无意识依存需要(dependency needs)作斗争、阻抑受到强化,以及未得到解决的其他婴儿期冲突等。

症状

神经衰弱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一.症状

原来神经衰弱的意义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过分易衰弱和过分易兴奋状态,伴有继发症状”(Muller《神经衰弱手册》,1893)。现在基本上也同意这种观点。许多教科书上不过把症状描述得更详细些。如Kind认为:神经衰弱主要症状是各方面能力下降和对各种刺激的反应增强。心理水平上易疲乏,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减弱,带恐怖性质的焦虑。对声、光或躯体各部分有病态的易感性,如心脏虚弱及各种性功能障碍。1985年在我国神经症座谈会上确定的神经衰弱定义指出,本症患者精神容易兴奋和脑力容易疲乏,常伴有情绪烦恼和一些心理生理症状。有学者认为神经衰弱者的疲乏是有选择性的,即对有兴趣的情绪体验不易疲乏,而对无兴趣或潜意识中有抵触情绪者则容易疲乏,这是其特点。主要临床表现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1.衰弱症状 这是本病常有的基本症状。患者经常感到精力不足、萎靡不振、不能用脑,或脑力迟钝,肢体无力,困倦思睡;特别是工作稍久,即感注意力不能集中,思考困难,工作效率显著减退,即使充分休息也不足以恢复其疲劳感。很多患者诉述做事丢三落四,说话常常说错,记不起刚经历过的事。

2.兴奋症状 患者在阅读书报或收看电视等活动时精神容易兴奋,不由自主地回忆和联想增多;患者对指向性思维感到吃力,而缺乏指向的思维却很活跃,控制不住;这种现象在入睡前尤其明显,使患者深感苦恼。有的患者还对声光敏感。

3.情绪症状 主要表现为容易烦恼和容易激惹。烦恼的内容往往涉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感到困难重重,无法解决。另一方面则自制力减弱,遇事容易激动;或烦躁易怒,对家里的人发脾气,事后又感到后悔;或易于伤感、落泪。约1/4的患者有焦虑情绪,对所患疾病产生疑虑,担心和紧张不安;例如,患者可因心悸、脉快而怀疑自己患了心脏病;或因腹胀,厌食而担心患了胃癌;或因治疗效果不佳而认为自己患的是不治之症。这种疑病心理,可加重患者焦虑和紧张情绪,形成恶性循环。另有约40%的患者在病程中出现短暂的、轻度抑郁心境,以Hamilton抑郁量表评分,常在10分以下。可有自责,但一般都没有自杀意念或企图。有的患者存在怨恨情绪,把疾病的起因归咎于他人。

4.紧张性疼痛 常由紧张情绪引起,以紧张性头痛最常见。患者感到头重、头胀、头部紧压感,或颈项僵硬;有的则诉述腰酸背痛或四肢肌肉疼痛。

5.睡眠障碍 最常见的是入睡困难、辗转难眠,以致心情烦躁,更难入睡。其次是诉述多梦、易惊醒,或感到睡眠很浅,似乎整夜都未曾入睡。还有一些患者感到睡醒后疲乏不解,仍然困倦;或感到白天思睡,上床睡觉又觉脑子兴奋,难以成眠,表现为睡眠节律的紊乱。有的患者虽已酣然入睡,鼾声大作,但醒后坚决否认已经睡了,缺乏真实的睡眠感。这类患者为失眠而担心、苦恼,往往超过了睡眠障碍本身带来的痛苦,反映了患者对睡眠的焦虑心境。

6.其他心理生理障碍 较常见的如:头昏、眼花、耳鸣、心悸、心慌、气短、胸闷、腹胀、消化不良、尿频、多汗、阳痿、早泄或月经紊乱等。这类症状虽缺乏特异性,也常见于焦虑障碍、抑郁症或躯体化障碍,但可成为本病患者求治的主诉,使神经衰弱的基本症状掩盖起来。

二.诊断

本病患者有显著的衰弱或持久的疲劳症状,但无躯体疾病或脑器质性病变可以解释这类症状发生的原因;加上本病常有的易兴奋又易疲劳(兴奋性衰弱),情绪症状、紧张性疼痛和睡眠障碍这4类症状中的任何两项;对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造成了不良影响;疗程在3个月以上;排除了其他神经症性障碍和精神病的可能,便可诊断为神经衰弱。或者依据下列临床表现:

1.衰弱症状 如精神疲乏,脑力迟钝,注意力难集中,记忆困难,工作和学习不能持久,效率减低。

2.兴奋症状 工作或学习时用脑均可引起精神兴奋,回忆及联想增多且控制不住,对声、光敏感,但并不表现言语行动增多。

3.情绪症状 易烦恼、易激惹,也可表现在工作、学习效率下降或精力不足时焦虑、苦恼,但并无广泛的焦虑或原因不明的心境低落。

4.紧张性疼痛 如紧张性肌肉疼痛。

5.睡眠障碍 如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睡后仍有疲乏感。至少具上述5项症状中的3项,且无躯体疾病或脑器质性病变可以解释这类症状发生的原因,并需经一定时间的观察(如2~3个月)或病程在3个月以上,即可诊断神经衰弱。

检查

            
            

神经衰弱应该做哪些检查?


为了消除这些观念及排除可能的器质性病变,故需作心电图、脑电图、脑电地形图、经颅多普勒、CT头颅扫描等检查。


鉴别

            

神经衰弱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需要与神经衰弱鉴别的疾病有:

1.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 神经衰弱症状常见于各种脑器质性疾病,如脑动脉硬化、颅内占位病变、颅内感染、颅脑损伤后;各种急、慢性工业中毒;以及各种慢性躯体疾病,如肺结核、溃疡病、慢性肝炎、鼻窦炎、甲状腺及肾上腺疾病等。如果神经衰弱症状发生于上述疾病之后,则应诊断为上述相应的脑或躯体疾病。

2.重性精神病 神经衰弱症状可见于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等重性精神病的早期、病程中和缓解期。这类患者早期可有神经衰弱症状,往往不主动关心自己的健康,不积极要求治疗,并有相应的精神病性症状存在,可资鉴别。

3.其他神经症性障碍 神经衰弱症状也常见于焦虑障碍、恶劣心境、躯体化障碍、疑病症等。如果患者有这类疾病的典型症状,按等级制诊断原则,不再诊断为神经衰弱,而诊断为各种相应的疾病。

这里需特别提到适应不良问题,尤其是大学生远离家乡、亲人,学习方法与中学不同,生活环境也不一样。特别在寄宿制学生中,对集体生活感到很不习惯,发生类似神经衰弱症状群,其实都是适应不良。以往对适应不良认识不足,颇多被诊断为神经衰弱。有些患者到处求医、服药,但效果不佳,而经心理治疗,短程心理分析,疗效显著。

4.疲劳反应 正常人在脑力或体力过度劳累之后,常会产生疲劳反应,出现头痛、头昏、嗜睡、精力不足、注意力不集中、失眠、或烦躁、易怒等症状。但这些症状历时短暂,引起疲劳的因素消除后,经过充分休息,即可迅速恢复常态;一般并不引起患者过分烦恼或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如果工作负担已减轻,适当休息之后,上述症状仍持续存在,或时轻时重,迁延不愈,达3个月以上者,则应诊断为神经衰弱。在流行学调查时,除要求符合症状学标准和严重程度标准外,病程必须持续达3个月以上,对排除其他疾病是非常重要的。

5.慢性疲劳综合征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这是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CDC)建议使用于一类病因未明,以慢性疲劳为特征的综合病征的名称。该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如下:

主要标准:①新近起病的严重而虚弱性疲劳,持续至少6个月;②没有发现引起疲劳的内科或精神科疾病。

次要标准:包括广泛的头痛,肌痛,关节痛,发热,咽痛,淋巴结痛,肌无力,活动后持久的疲劳,神经心理症状(如易激惹、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困难、抑郁等),睡眠障碍,突然发生的疲劳等。(要求至少有其中8项症状)。

客观标准:包括低热(口表37.6~38.0℃或肛表37.9~38.8℃),非渗出性咽炎,颈前或腋下淋巴结长大、触痛。

这类疾病被疑为Epstein-Barr病毒感染或免疫异常。由于有低热、咽痛及淋巴结长大等客观体征,因而与神经衰弱有别。

由于神经衰弱的许多症状,颇多与焦虑障碍或抑郁性神经症或隐匿型抑郁症相似,在临床上应首先排除抑郁与焦虑性障碍,并从症状演变、治疗效果来判断,避免把神经衰弱当作“垃圾箱”。还要与精神分裂症的早期症状、颅脑外伤后综合征、适应不良及过度疲劳区别。过度疲劳引起疲乏无力、头昏脑涨、注意力不能集中等症状,经休息后即可恢复。


并发症

            

神经衰弱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病人往往会出现肌肉紧张性疼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比如稍一紧张就头痛或说不清的肌肉疼痛,且伴有心慌、出汗、食欲不佳、消化不良、腹泻或便秘;女病人还可以出现月经不调,男病人则出现阳痿、遗精、早泄等。在睡眠方面,出现各种睡眠障碍也是非常普遍的。


预防

            

神经衰弱应该如何预防?


引起神经衰弱的原因有环境因素和内在因素, 因此,应该从这两方面来进行预防。

一、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身体素质、知识才能、社会适应力等要有自知之明,尽量避免做一些力所不及的事情,或避免从事不适合自己的体力和精神的活动,好高骛远,想入非非,杞人忧天,为了名利和地位而费尽心机都是不好的。

二、培养豁达开朗的性格:自己的脾气、性格一旦形成,一朝一夕是很难改变的。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对培养良好的性格有心有意,良好的性格自然会对你有情有义。

三、提倡顾全大局:遇事要从大事着想,明辨是非。如处理人际关系时,提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互相理解、体谅,是防止人际关系紧张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处理家庭关系、同事关系、邻里关系或上下级关系时,尤应如此。

四、善于自我调节,有张有弛:对于工作过于紧张。过于繁忙,或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以及生活压力很大的人,都有必要自我调节,合理安排好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关系,做到有张有弛,劳逸结合,这样做还能提高工作效率。

五、求助于医务人员:如果自我调节不好,出现一些不能解决的心理问题或疾病先兆时,应立即求医,进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切莫讳疾忌医,但也不能有病乱投医。


治疗

神经衰弱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一)治疗


多数患者自认为“衰弱”,于是力求进补,但疗效不佳。我们从选择性疲劳这个特征出发,主张用心理治疗,主要调整情绪,力争心态平衡加之体育锻炼、理疗,有时可收到一定的疗效。


1.心理治疗 是治疗神经衰弱的基本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集体心理治疗:以10~20名患者为一组,由医生向患者系统讲解有关神经衰弱的医学知识,包括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病程、诊断和治疗。让患者对本病有充分了解,从而能分析自己起病的原因,并寻求对策,消除不利因素的影响;同时有利于消除疑病心理,减轻焦虑和烦恼,打破恶性循环。详细讲解本病的治疗方法,要求患者主动配合,充分发挥治疗的作用。如果有已经治愈的患者参加讨论,现身说法,效果更佳。


(2)小组治疗:以5~6名患者为一组,医生引导患者分析各自的病情,从而达到相互启发,消除疑虑,明确各自努力的方向。如果有已经治愈的患者参加讨论,现身说法,效果更佳。


(3)个别心理治疗:在集体讲解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再针对个别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心理辅导,启发和帮助患者寻求解决疑难、摆脱困境的途径和方法。


(4)森田疗法:主张顺应自然,是治疗神经衰弱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注意养成起居定时、工作学习有计划、劳逸结合的生活习惯,也有助于恢复。


(5)支持性心理治疗:通过解释、疏导,使病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转移对自身疾病的注意力,增加自信心。


(6)行为治疗:自我放松训练,对于紧张症状明显,伴疼痛不适等症状的病人可有较好的疗效,必要时配合生物反馈治疗。


2.药物治疗


(1)抗焦虑药物:常用苯二氮卓类,可选用:地西泮(安定)2.5~5.0mg,氯氮卓(利眠宁)10~20mg,艾司唑仑(舒乐安定)1~2mg,羟嗪(安泰乐)25~50mg,阿普唑仑0.4~0.8mg,劳拉西泮(氯羟安定)1~2mg等,3次/d,连服1~2周。可帮助患者改善焦虑、紧张和睡眠障碍。


(2)镇静催眠药物:睡眠障碍明显者,可选用:三唑仑0.25~0.5mg,硝西泮5~10mg,艾司唑仑1~2mg,或氯硝西泮2~4mg,每晚睡前服,连服1~2周。为了避免产生药物依赖,这类药物不宜使用时间太长;或几种药物交替或间断使用。


(3)β受体阻滞剂: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如紧张、心悸、震颤、多汗等症状明显者,可试用普萘洛尔(心得安)10~20mg,3次/d,可有一定效果。


(4)三环类药物:焦虑和抑郁情绪混合存在,且有早醒者,可选用多塞平(多虑平)或阿米替林,25~50mg,睡前服,1次/d;以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延长睡眠时间。多选用副作用较少的第二代抗抑郁药如SSRI类药物,以低剂量为宜。


抗精神病药物容易引起患者难以耐受的副作用,应尽量避免用于神经衰弱的治疗。


3.胰岛素低血糖治疗 对衰弱症状和消化功能障碍,以及焦虑、消瘦的患者,有强壮和改善营养状况,增进整体功能恢复的效果。可每天早晨空腹肌注胰岛素4~20单位,出现明显低血糖反应,3~4h后,再口服50%蔗糖液,或静注50%葡萄糖液50~60ml,结束治疗。每周治疗6次,30~40次为一疗程。


4.医疗体育和理疗 体育锻炼和适当的体力劳动,对改善患者的躯体状况有良好的效果。配合气功、太极拳、瑜伽等民间健身术,水疗以及其他物理疗法,有一定辅助疗效。目前,在临床亦有应用。保健气功、头昏、紧张性疼痛等症状可进行脑功能保健治疗、电磁疗法、光电子治疗等物理治疗。


5.中医中药 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按摩等,宜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选择方剂或穴位,对改善症状、消除疲劳、增进睡眠、促进恢复有较好效果。


6.生物反馈疗法和音乐疗法 对减轻焦虑和紧张性疼痛,消除疲劳性症状,有良好作用,可配合以上治疗进行。


7.生活安排 应养成起居有定时、工作学习有计划,劳逸结合,有张有弛的生活习惯。保持正常的紧张,对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是必要的。长期休息,生活缺乏目标,对健康的恢复不利。


8.综合疗法 1958年北京医科大学精神病学教研组等单位,以心理治疗为主导,结合药物和物理治疗,创用了综合疗法。以4周为一疗程,共治疗神经衰弱2000例,基本痊愈者达60%以上;数年后随访,疗效稳定者在87%以上。其后这一疗法在国内被广泛采用,也都取得良好的效果,是治疗神经衰弱较好的方法。


    神经衰弱食疗方(仅供参考):


芹菜枣仁汤:鲜芹菜90克,酸枣仁8克,加适量水共煮为汤,弃去芹菜和酸枣仁渣饮汤。此为一日量,分中午饭后和晚上临睡前两次分服。这款药膳有平肝清热,养心安神的功效,适用于虚烦不眠、神经衰弱引起的失眠健忘、血压高时头晕目眩等病证。



小麦黑豆夜交藤汤:小麦45克,黑豆30克,夜交藤10克,同放锅中,加水适量煎煮成汤,弃去小麦黑豆夜交藤药渣饮汤。此为一日量,分两次饮服。这款药膳有滋养心肾,安神的功效,适用于心肾不交之失眠、心烦等证。


百合枣龟汤:龟肉50克,百合15克,红枣10枚,调料适量。龟肉切块,大枣去核,与百合共煮,加调味品,煮至龟肉熟烂即可,饮汤食肉。此为一日量,分两次食用。这款药膳有滋阴养血,补心益肾的功效,适用于心肾阴虚所致失眠、心烦、心悸等证。


鲜花生叶汤:鲜花生叶15克,赤小豆30克,蜂蜜两汤匙。将花生叶、赤小豆洗净,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为汤,抛弃花生叶,调入蜂蜜,饮汤食豆。此为一日量,分两次饮服。这款药膳有养血安神的功效,适用于神经衰弱、失眠多梦等。


葱枣汤:大枣20枚,带须葱白两根。将大枣洗净用水泡发,带须葱白洗净,切成寸段备用。将红枣放入锅中,加水适量,先用武火烧开,再改用文火炖约20分钟,加入带须葱白后继续炖10分钟即成,食枣饮汤。此为一日量,分两次服食。这款药膳有养血安神的功效,适用于神经衰弱、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证。


龙眼姜枣汤:龙眼肉10克,生姜5片,大枣15枚。选用肉厚、片大、质细软、油润、色棕黄、半透明、味道浓甜的龙眼肉,鲜生姜洗净刮去外皮,切片,大枣洗净备用。把龙眼肉、生姜片、大枣一同放入锅中,加水两碗,煎煮成一小碗即可。弃去药渣饮汤,此为一日量,分两次饮用。这款药膳有补血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适用于中老年人心血不足、失眠、健忘、神经衰弱、贫血等证。


莲子桂圆汤:莲子(去芯)、茯苓、芡实各8克,龙眼肉10克,文火炖煮50分钟,弃去药渣,至煮成黏稠状,再搅入红塘,冷却后饮汤,此为一日量,分两次饮服。这款药膳有补心健脾、养血安神的功效,适用于心悸怔忡、失眠健忘、乏力肢倦、贫血、神经衰弱等。


(二)预后


大多起病缓慢,可追溯到导致长期精神紧张、疲劳的应激因素。也偶有突然失眠或头痛起病,不能发现明显外界原因者。病程持续,或时轻时重。如果及时给予适当治疗,大多数病例可在半年至2年内缓解。病程超过2年的慢性病例,或合并人格障碍者,则预后欠佳。


向全国2万专家即时咨询

我要提问

更多>>

推荐专家

罗宇

罗宇 主任医师

武警重庆总队医院

神经内科

擅 长:

脑血管疾病、眩晕、头痛、睡眠障碍等神经内科病...[详细]

王良才

王良才 主任医师

中医癫痫科

擅 长:

原发性癫痫、由颅脑外伤诱发癫痫、小儿高热惊厥...[详细]

安晓光

安晓光 其他

癫痫专科

擅 长:

诊治儿童癫痫、青少年癫痫、女性癫痫、老年人癫...[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