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扫描二维码
微信关注

首页 > 疾病信息 > 丹毒介绍

丹毒疾病

疾病别名:
火丹,流火
就诊科室:
[皮肤性病科] [传染病科] [皮肤科] [传染科] [中医科] [中医科综合]
相关疾病:
相关症状:

疾病介绍

丹毒虽然只是皮肤病,却严重影响个人形象,给患者的工作、生活造成诸多不便。丹毒的发生常伴随有皮肤粘膜的擦伤及其他细微不易发现的皮肤破损,如足癣、虫咬等皮肤疾病诱因,尤其不清洁的伤口更易感染,故平时应积极预防和治疗足癣,对皮肤粘膜的小伤口及时消毒处理,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卫生。尤其是婴幼儿皮肤柔嫩,很容易造成损伤,故要精心照护。糖尿病患者皮肤最易发生细菌感染,一旦出现小的感染源应积极处理,防止病灶的扩散引发丹毒。
针灸治疗本病的现代报道,虽在五十、六十年即有,但例数少且多为内部资料。1959年3月10日,上海“新闻日报”曾刊载耳针治疗本病的通讯。最近十余年来,有关文献开始迅速增多。一系列工作证实,针灸对本病是确有效果的。有人曾对各种软组织炎症进行疗效分析,发现针灸对蜂窝织炎和丹毒收效最快;另有人治疗急性发作的丹毒,平均治愈天数仅为9.6天。而穴位刺激法上则以剌血法用得最为广泛。本病可在原部位反复发作,称复发性丹毒。患病日久,可引起慢性淋巴水肿。发生在小腿的慢性淋巴水肿,亦称象皮腿。
丹毒的典型病理变化是真皮高度水肿,血管及淋巴管扩张,真皮中有广泛的脓性白细胞浸润,可深达皮下组织。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及血中白细胞增高,可诊断为丹毒。但应与接触性皮炎、蜂窝织炎鉴别。接触性皮炎有接触外界刺激物的病史,无全身症状,有瘙痒;蜂窝织炎为境界不清的弥漫性浸润潮红,显著凹陷性水肿,不软化破溃,愈后结疤。
丹毒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并适当隔离。如病在下肢,则应卧床,抬高患肢。药物治疗以青霉素为首选,口服或静脉滴注。对青霉素过敏者可口服红霉素或磺胺类药物。局部可外涂20%~30%鱼石脂软膏,或用0.1%雷夫奴尔溶液湿敷。

病因

丹毒的病原菌为A族B型溶血性链球菌,偶有C型或c型链球菌所致。多由皮肤或黏膜的破损处而侵入,也可由血行感染,故鼻部炎症、抠鼻、掏耳、足癣等因素常成为丹毒的诱因,病原菌可潜伏于淋巴管内引起复发。其他如营养不良、过分酗酒、丙种球蛋白缺陷及肾性水肿等皆可为丹毒的促发因素。

症状

发病前有全身不适、寒战、恶心等症状,继而局部出现边界的水肿性鲜红斑,迅速向四周扩大,皮损表面可出现水疱,自觉灼热疼痛,可伴发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多见于颜面及小腿部,面部损害发病前常存鼻前庭炎或外耳道炎,小腿损害常与脚癣有关。并常有复发倾向,复发时症状往往较轻。婴儿多见于腹部,脐部感染有关。愈后遗留有色素沉着。需与接触性皮炎、蜂窝织炎鉴别。

检查

实验检查:白细胞总数、嗜中性白细胞增高

鉴别

〖鉴别诊断〗接触性皮炎、蜂窝织炎、癣菌疹 1.接触性皮炎 有接触史。局部红肿、边界不清楚、痒。皮疹有丘疹、水疱、大疱、糜烂、渗液、结痂等。白细胞计数不增多。 2.蜂窝组织炎 发病部位较深,是皮下组织发炎。患处有触痛并略微红肿,境界不明显,炎症迅速扩展和加重,以中央炎症明显,有显著的指压性水肿,以后变软,溃破化脓,排除脓汁及坏死组织。 3.多形日光疹 是发生在面部及暴露部位的多形发疹。其损害有红斑、毛细血管扩张、水肿性红斑、斑丘疹、丘疱疹及水疱或苔癣化等多形皮疹。 4.血管神经性水肿 为一种暂时性、局限性、无痛性的皮下或粘膜下水肿。多发生在组织疏松而易肿胀的部位,如眼睑、口唇、耳垂、外生殖器、喉头等处。 5.癣菌疹 发于小腿部的癣菌疹,常呈红斑样,水肿不明显,足癣症状减轻或治愈后症状即随之消失。 6.类丹毒 有接触家畜、鱼类或屠宰工作中受伤史,损害多发生于手部为紫红色,不化脓,不易发生水疱,往往没有明显的全身症状,猪丹毒杆菌培养及接种试验阳性。

预防

丹毒是丹毒链球菌引起的皮肤粘膜网状淋巴管炎,又称急性淋巴管炎。本病初期往往有怕冷、发热、关节酸痛、头痛、纳呆等全身症状。 1、禁忌一切发物、助湿食品及酒类、辛辣物,多饮开水。 2、加强个人防护,防外伤。 3、日常饮食以清淡为主,如牛、羊肉及海鲜等偏热的食物及辛辣的食物在发病时都不能吃。 4、多休息,不要过于疲劳。过度劳累,能耗伤人体的气血,机体抵抗能力下降。应劳逸结合,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5、在发病期间要戒烟、戒酒。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为防止接触性传染,不与家人共用洁具,每天要用温水洗脚,切忌用太热的水烫脚。 6、紫外线照射。平素应用养成勤洗脚的良好习惯,保持下肢清结卫生,应勤晒袜,有条件者可以经常更换鞋袜。 7、在全身和局部症状消失后,尚须继续用药数日,不宜过早停药,以防复发。 8、本病痊愈后,往往在原发部位有反复再发的倾向,应保护原发部位,防止意外撞伤、虫叮、蚊咬或用力搔抓。 丹毒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并适当隔离。如病在下肢,则应卧床,抬高患肢。药物治疗以青霉素为首选,口服或静脉滴注。对青霉素过敏者可口服红霉素或磺胺类药物。局部可外涂20%-30%鱼石脂软膏,或用0.1%雷夫奴尔溶液湿敷。根治足癣可预防下肢丹毒,预防面部丹毒应避免和纠正挖鼻习惯。丹毒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劳累,下肢丹毒可用枕头将小腿垫高35度—45度角;头面部丹毒的病人可取半卧位。饮食宜清淡,不宜刺激性食物,鼓励病人多饮水。发热者可给予酒精擦浴或退烧药;皮肤感到瘙痒时,应避免抓破,造成再次感染。药物方面以抗菌素为主,首选青霉素,其次为庆大霉素、红霉素、四环素或磺胺类药物。值得注意的是,应在全身和局部症状消失3~5天才能停用抗菌素,以免丹毒复发。局部可以用50%的硫酸镁湿热敷,或试用铅洗剂与酒精各一半配成的溶液湿敷

治疗

治疗原则:积极抗菌,早期、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一、全身治疗: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480~800万单位/日 静点,过敏者可用红霉素 二、积极治疗局部病灶如足癣、鼻炎等,下肢应抬高患肢。 三、支持疗法,对症处理。 四、局部治疗:呋喃西林液湿敷,外用抗菌素类软膏:如百多邦软膏等 五、物理疗法:紫外照射、音频电疗、超短波、红外线等

向全国2万专家即时咨询

我要提问

更多>>

推荐专家

卢书伟

卢书伟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传染病治疗室

擅 长:

各种传染病及各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诊断,重症肝...[详细]

袁进

袁进 副主任医师

重庆市江津区中心医院

感染病科

擅 长:

擅长于乙肝抗病毒治疗以及重型肝炎、肝硬化上消...[详细]

何李佳

何李佳 副主任医师

重庆市九龙坡区第二人民医院

感染科

擅 长:

擅长诊治肺结核、急、慢性肝炎、带状疱疹、痢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