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扫描二维码
微信关注

首页 > 疾病信息 > 白蛉热介绍

白蛉热疾病

疾病别名:
三中热
就诊科室:
[传染科] [传染病科]
相关疾病:
相关症状:

疾病介绍

白蛉热(sandfly fever)是由白蛉热病毒引起的,经白蛉媒介传播的急性病毒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头痛、肌痛、结膜充血及白细胞减少为特征。预后良好。

病因

白蛉热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白蛉热病毒为虫媒病毒白蛉热群,至少有20个血清型。可用乳鼠、地鼠分离病毒,亦可用Vero细胞培养,产生细胞病变。


(二)发病机制


病毒通过白蛉叮咬进入人体,经淋巴管和毛细血管到达网状内皮系统进行繁殖,达到一定数量后进入血液循环,造成病毒血症,引起全身病变。也可侵及中枢神经系统。

症状

白蛉热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潜伏期3~6天。


骤起高热,24h内即达高峰,2~4天后下降,少数有双峰热。起病后伴头痛、肌痛、畏光及眼痛,结膜显著充血,颜面及上胸部可潮红。有时可伴腹泻或便秘。缓脉不常见。白细胞减少,脑脊液正常。


1.临床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表现,可作出初步诊断。


2.实验室诊断 依赖于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确诊。

检查


白蛉热应该做哪些检查?


白细胞减少,早期淋巴细胞减少,以后淋巴细胞分类增多达40%~60%。


X线胸片未见异常。


鉴别

白蛉热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应与流行性感冒及登革热鉴别。


并发症

白蛉热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可并发脑炎或脑膜脑炎。


预防


白蛉热应该如何预防?


猴及鼠类等野生小哺乳动物为自然宿主,病人也携带病毒通过白蛉叮咬传播。白蛉虽寿命短(仅3周)但可能经卵传代。人群普遍易感。在流行区多见于儿童。病后免疫力至少2年或终生。本病分布于地中海地区,东亚、南亚、热带美洲林区。有季节性,与白蛉繁殖有关。易感成人介入时可造成本病流行。热带美洲本病流行与森林开发有关。


1.孳生地白蛉各期幼虫均生活在土壤中,以地面下约10-12cm处为多间。凡隐蔽、温湿度适宜、土质疏松且负含有机物的场所,如人房、畜舍、厕所、窑洞、墙缝等,均适于白蛉幼虫孳生。


2、食性雄领不吸血,以植物汁液为食。雌蛉羽化24小时候开始吸血活动,多在黄昏与黎明前进行。各蛉种吸血对象可有差别,通常竖立毛类蛉种嗜吸人及哺乳动物血,平卧毛类蛉种嗜吸鸟类、爬行类和两栖动物血。


3、栖息与活动成虫通常栖息于室内外阴暗、无风的场所,如屋角、墙缝、畜舍、地窑、窑洞、桥洞等处。统一蛉种可因环境不同而表现不同的栖息习性,如中华白蛉指名亚种在平原地区为家栖型,栖息于人房、畜舍内;在西北高原为野外栖型,多见于各种洞穴内。白蛉的活动能力较弱,活动范围一般在30m内。


4、季节小长与越冬白蛉的季节分布与当地的温度变化有关。白蛉通常1年出现约3-5个月。如在北方,中华白蛉指名亚种事见于5月中、下旬,6月中旬达高峰,9月中、下旬消失。大多数蛉种一年繁殖一代。白蛉以幼虫潜藏于10cm以内的地表浅土内越冬。


治疗

白蛉热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预防:


1、首先做到搞好环境卫生,清除积水污水以消除蚊虫的孽生场所。对蚊虫较多的地方可用网捕或粘捕群舞的成蚊。河中养鱼放鸭以吞食孑孓。


2、保护自然界中食蚊的动物,如青蛙、柳条鱼、蝙蝠及某些鸟类。


3、室内可喷洒5%滴滴涕或0.5%敌敌畏或凯素灵、倍硫磷、敌百虫、六氯苯等杀蚊剂,或点燃蚊香,驱散蚊虫。有条件的安装纱门纱窗、挂蚊帐等防蚊虫叮咬。


4、皮肤上涂驱蚊药水、驱蚊油等防止蚊虫叮咬。


向全国2万专家即时咨询

我要提问

更多>>

推荐专家

于棉荣

于棉荣 主任医师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

急诊科

擅 长:

糖尿病[详细]

任兆瑞

任兆瑞 主任医师

上海市儿童医院

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

擅 长:

遗传性疾病[详细]

史可梅

史可梅 主任医师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疼痛科

擅 长:

腰、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介入治疗;带状疱疹性神经...[详细]

更多>>

推荐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