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音频 > 精神心理科 > 精神科

孤独症儿童就是弱智吗 如何发展智力

收听:6.16w 提示: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及时线下就医

在孤独症里面有1/4的孩子智商是正常的,这部分孩子被称为高功能孤独症,并不是孤独症都是弱智,甚至有的孤独症的孩子智商很超常甚至很聪明,比一般人都要聪明得多。所以只有3/4的孩子智商低下,智商不同程度的低下。到目前为止没有很好的方法和手段,能提高或者很快地提高一个人的智力水平,这确实是难以做到的,但是我们反复地持久地科学地训练,让孩子不断地接受科学的刺激,肯定会对他整个智力和认知的发展是有帮助的,就会慢慢地提升他的水平,虽然我们难以导致根本的改变,但是会让他越来越好。

相关音频推荐
  • 在孤独症里面有1/4的孩子智商是正常的,这部分孩子被称为高功能孤独症,并不是孤独症都是弱智,甚至有的孤独症的孩子智商很超常甚至很聪明,比一般人都要聪明得多。所以只有3/4的孩子智商低下,智商不同程度的低下。到目前为止没有很好的方法和手段,能提高或者很快地提高一个人的智力水平,这确实是难以做到的,但是我们反复地持久地科学地训练,让孩子不断地接受科学的刺激,肯定会对他整个智力和认知的发展是有帮助的,就会慢慢地提升他的水平,虽然我们难以导致根本的改变,但是会让他越来越好。

  • 儿童孤独症与非典型孤独症相鉴别,非典型孤独症的发病年龄超过三岁或者不同时具备临床表现中的三个核心症状,只具备其中两个核心症状,这种情况我们先诊断为非典型孤独症。非典型孤独症可以鉴于及重度的智能低下的患儿,也可以见到智商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患儿。

    吴宝铮副主任医师
    山西省儿童医院儿科综合
    00:55
  • 如何与孤独症儿童相处 收听:3.80w

    跟这类孩子相处,首先我认为应该掌握科学的方法,父母要懂这类疾病的特征,每一个详细的症状表现,特别是具体到你这个孩子,他的每个行为背后特殊的点在哪里,他的行为他的想法习惯是什么,比方假设这类孩子他在那里哭闹,你家里来了客人或者家里有了什么变化,因为这类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差,所以他在那里哭闹不止,这个时候如果是有经验的家长,并不是说我上去劝、哄,只把孩子放回他自己的房间,他一会就好了。所以我们的父母一定要懂孩子要他懂孩子,有的时候需要自己学习也需要接受培训,需要专业人员指导你,让你更好地去懂病懂这个孩子,这才是和孩子很好相处或者科学相处的前提。

  • 儿童孤独症会遗传吗 收听:3.51w

    儿童孤独症的谱系障碍,它的发生原因和发病机制里面,就是和遗传因素有关,那国际上的研究表明在不管是从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还是加细研究都表明和遗传因素有关。在分子遗传学的研究方面,已经发现了有200多个到300个基因。与儿童孤独症的发生有关联。在加细研究的时候,发现双生子的研究结果表明,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可以高达90%,而异卵双胎的同病率,它的发生率就大大的下降,下降到9%左右,所以儿童孤独症的发生,其实是和遗传有关的,同样的会发现,就是当第一个孩子,被诊断为孤独症以后,那么生第二胎的时候,第二胎的发生儿童孤独症的,这种风险性会远远高于,其他的正常家庭。

    邵智主任医师
    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儿科综合
    02:02
  • 儿童孤独症可以预防吗 收听:2.87w

    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它的发生原因和机制,目前认为是多因素,所导致的神经发育障碍与遗传有关。与一些生物学的,众多的生物学的危险因素和环境的危险因素有关,那根据现代的医学检测,技术的条件所限。在产前所做的一些疾病的筛查,以及一些特殊的仪器检测,其实都不能够有效的,在产前去发现胎儿是否会罹患儿童孤独症,因此现在应该这么说,按照现代的医学产科检测技术,还不能够在产前有效的去检测和筛查出胎儿,是否有罹患自闭症的风险,因此由于病因不明清楚。现代的产前技术,检测技术的条件所限,所以目前还不能够,有效的预防儿童孤独症的发生。

    邵智主任医师
    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儿科综合
    02:11
  • 儿童孤独症可以预防吗 收听:861

    儿童孤独症可以预防。 儿童孤独症的病因以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遗传因素、染色体异常,在孤独症的发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围产期诸多因素的影响,会造成大脑损伤,也与儿童孤独症的发病密切相关,比如早产,母亲年龄大于35岁,多次生育,孕期产时缺氧,出生低体重等,均增加孤独症的危险性。 有神经学家认为,大多数孤独症,是由于环境因素造成的,这说明孤独症的预防是有可能的。而预防儿童孤独症,要从妊娠期开始,预防的重点是加强围产期,卫生保健,积极进行,优生优育的工作,比如房子、烟、酒、毒等有害物质的侵害,另外,要让孩子参加各种锻炼,多让孩子接触其他人,多参加集体活动,扩大孩子的活动范围,培养孩子对生活,产生多种的兴趣,注意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减少电子产品的接触时间,父母要多陪伴孩子,切勿让孩子长期,处于封闭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