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扫描二维码
微信关注

李先海教授专栏之临床反治法应用举隅

标签:伤寒 之临床反治法 李先海教授专栏

  临床上有许多病在发生发展中,会出现许多矛盾的现象,寒寒热热,虚虚实实,真假难辨。有的寒病表现出热象,有的热病表现出寒象,虚实亦然。对于这种情况,有经验的医生往往也会一反常态,采用特殊反常的辨证论治方法,即所谓“逆治法”。逆治法也叫反治法,就是《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所说的:“逆者正治,从者反治……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的方法。还有如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外病内治,内病外治等也可以说是反治法的一种形式。所以说,反治法是解决疾病特殊矛盾的医疗方法。

  一、热因热用

  从表面现象上看,用热性药来治疗热性病确实有悖常理,但这种“热病”并非真正的热病,而是一种真寒假热之证,或称阳盛格阴。因寒到了极点,物极必反,阴盛于内,反而出现浮热口渴,手足躁动不安,脉洪数等假热证侯。但病人却热而掩被,渴不欲饮,手足躁而神态安,脉洪大却按无力等。对于此类证侯,就应当以热药以温化寒凝,如四逆汤、真武汤、理中丸、四神丸、吴茱萸汤等。

  典型病例:冯某,男,41岁。感受风邪后发热头痛,咳嗽,服银翘散一剂后证侯非但未减,反而加重。究其原因,患者病前腹泻数周,加之近来劳倦过度,查脉洪大而无力,舌质淡而苔薄,实为内虚寒,外假热之象。复投以黄芪、党参、生姜、佐以淡豆豉、杏仁、只服两剂,诸证消失。

  二、寒因寒用

  是用寒凉药,治疗有寒证的方法。这里说的寒证,同样并非真正的寒证。此证本质属热,因热极,病邪深伏于里,阳气不能外透,故而表现出畏寒肢冷,同时又可见口燥气粗,唇红,口渴欲饮,心胸烦热,大便秘结等证。对于这种情况,应用寒凉药物,清理内热即可。

  典型病例:患儿朱某,男,13岁。已患哮喘病近十年,常用抗生素,皮质激素及温热性中药治疗,疗效欠佳。见其主证为咳喘,抬肩,形寒肢冷,但口中可闻臭气,舌红而苔黄腻,脉沉细而有力。经投以生石膏、鱼腥草、金银花、川贝母、橘红、杏仁、北沙参、海蛤粉,佐以生姜为引,十数剂病愈,随访两年未发。

  三、塞因塞用

  即用补涩之剂,治疗阻塞不通的疾病。这种阻塞系虚性的壅阻,并非实性的郁滞不通。临床上常见的有老年性便秘,妇女血枯经闭,体虚肾亏的小便不畅等。

  典型病例:曽某,男,74岁。患便秘多年。近因患感冒用退热药过量而致大汗虚脱。诊其脉沉,细数而无力,舌苔黄腻,舌质燥而有裂痕,大便已四日未解。证属气阴两虚。急投黄芪、党参、生地、玄参、麦冬、当归、木香,佐以生大黄、玄明粉一剂而大便通,两剂则恢复如初。

  四、通因通用

  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如腹泻,崩漏等证。这种通利病证,属本实标虚,必须以通利之法,通其积滞,利其瘀阻,实邪去则虚自愈。笔者在治疗小儿腹泻时,凡应用健脾利湿、涩肠而效果不太理想时,虽日久体弱,但观其肛门有红肿,舌红苔黄燥而腹部胀痛者,均以香连丸加少许生川军,往往应手取效。此乃推陈出新之法。

  五、上病下取

  上病指的是病的标在上而本在下。如小儿内有积食消化不良,大便燥结,同时又感受风邪而发热咳嗽。单用辛凉解表法其效不显,如先用消导攻下法待大便通畅后,感冒发热咳嗽可一剂而解。又如成人高血压病,血压增高时眩晕欲仆,可强刺激涌泉穴而眩晕可除,甚至血压立降。再如鼻衄频发用清热凉血止血无效时,往往用大黄、玄明粉下之立愈。此乃釜底抽薪之法。

  六、下病上取

  这种情况往往是下病为虚,上病为实。治疗时要上下兼施。如治小便不利,用通利药无效者,可加用宣肺的方法,如桑皮、杏仁、苏叶等药。肺主肃降疏泄之功,肺气得宣则水道自通。此乃提壶揭盖之法。

  综上所述,可见反治法确属中医中之精粹,也得靠大量的临床经验积累。如果辨证准确,用药得当,可立获奇效,反之亦然。因此,医者要熟谙辨证论治,审证求因,明察秋毫,认真揣度明白后遣方用药,才不至于贲事,可望收立竿见影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