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扫描二维码
微信关注

李先海教授专栏之慢性胃病按六证型进行分治

标签:胃病 慢性胃病 慢性胃病治疗

  慢性胃病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即中医所说的“胃脘痛”。是指上腹部心窝处经常发生以疼痛为主证的疾病。因中医没有炎症、溃疡之说,故西医中的慢性浅表性胃炎以及胃、十二指肠溃疡所引起的疼痛皆在此列。

  上述所有的证侯主要焦点集中在一个“痛”字上。痛有急慢之分,虚实之异,寒热之别。围绕一个“痛”字进行辨证施治,常能提纲挈领,直中要的。笔者常按下列证型进行分治。

  一、肝脾不和

  证见胸脘痞闷,作胀作痛,痛可窜动,连及两胁胀满,喜叹息嗳气,时有呃逆。嗳气呃逆后可减轻疼痛和胀满不适。疼痛发作每与饮食不节和情志不舒有关。苔薄白,脉弦紧。

  治宜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方拟柴胡疏肝散加减。

  方药:柴胡6g,白芍15g,香附10g,陈皮10g,炒枳壳10g,玄胡10g,川楝子10g,佛手10g,青皮10g,苏梗10g,鸡内金10g,甘草6g。若气郁化火,心烦易怒,口苦返酸则去佛手加黄连8g,吴茱萸6g,竹茹10g,竹叶10g。舌有瘀点瘀斑加莪术10g,五灵脂10g,杏仁10g以加强活血止痛作用。

  二、脾胃虚寒

  胃脘部隐隐作痛,遇冷加重,得温则减,喜按。纳呆少食,食后痞满,神疲乏力,便溏。舌质淡,周边有齿痕,脉沉细而弦。

  治宜温中散寒、益气止痛。

  可以选用的方剂有:黄芪建中汤、附子理中汤、良附丸合六君子汤加减等。

  方药:黄芪18g,桂枝8g,白芍10g,干姜6g,香附10g,良姜

  6g,党参12g,炒白术10g,茯苓10g,法半夏10g,陈皮8g,炒枳壳10g,制附子8g(先煎),炙甘草8g。若气运不佳,食后饱胀加炒麦芽30g,炒谷芽30g,神曲15g;若气虚下陷、下腹坠胀,加柴胡、升麻各6g以升举清阳。

  三、胃阴亏虚

  证见胃脘部隐痛,有灼热感,兼咽干口燥,心中懊憹,手足心热,饥不欲食,大便干燥。舌红少津,可有裂痕,舌苔呈剥状,脉细数。

  治宜养阴益胃、行气止痛。

  方拟益胃汤合一贯煎加减。

  方药:北沙参15g,生地黄15g,石斛15g,麦冬10g,葳蕤10g,百合30g,白芍15g,佛手10g,当归6g,枸杞子15g,川楝子8g,炙甘草5g。若兼食后脘腹胀满,饮食不香加鸡内金10g,炒谷芽30g,乌梅8g以运脾开胃。

  四、瘀阻胃络

  证见胃脘部如针刺样疼痛,甚或如刀割样,痛有定处,拒按,经久难愈。常有吐血或黑便史,舌质黯红或有瘀斑,脉弦涩。

  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拟丹参饮、枳术散合失笑散加减。

  方药:丹参15g,五灵脂15g,桃仁10g,红花8g,芍药15g,炒枳壳10g,白术10g,当归10g,川芎15g,檀香6g(后下),佛手10g,蒲黄8g(包煎),玄胡10g,郁金10g。如有吐血,黑便,去桃仁、红花,加三七粉5g(冲服),白芨15g,仙鹤草30g,大黄15g以化瘀止血。

  五、脾胃湿热

  证见胃脘胀痛,或有灼热感,脘腹痞闷,口苦口腻或口臭。不思饮食,时有恶呕,口渴不欲饮,大便溏或不爽。舌质红,苔黄而腻,脉弦滑。

  治宜清热化湿、和胃止痛。

  方拟平胃散、清胃散合六合汤加减。

  方药:苍术10g,厚朴10g,陈皮6g,薏苡仁18g,藿香10g,法夏15g,砂仁6g,炒扁豆10g,白术10g,党参12g,黄连6g,丹皮10g,生地黄12g。若兼恶呕加竹茹10g,枇杷叶10g,生姜15g以和胃止呕。纳差加神曲10g,白豆蔻8g,山楂10g以开胃消食。

  六、脾胃虚弱

  胃脘部痛而喜按喜温,食欲不振,食后脘腹胀满不适,时有嗳气,口淡不欲食,便溏,嗜睡,神疲懒言,四肢无力,舌质淡,舌边有齿痕,脉沉细。

  治宜益气健脾、温中止痛。

  方拟香砂六君子汤合黄芪建中汤加减。

  方药:党参12g,黄芪15g,白术10g,茯苓10g,陈皮6g,砂仁8g,木香8g,桂枝8g,白芍10g,佛手10g,干姜6g,炒二芽各30g,神曲10g,炙甘草8g。如有气虚下陷,加柴胡,升麻各6g以升清举阳。气虚血瘀加丹参18g,红花8g以活血通络。

  近二十多年来,消化性炎症和溃疡的治疗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特别是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和质子泵抑制剂的问世,将急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推向了一个全新的水平。但尽管如此,仍有两个问题是摆在西医面前的难题,一是临床治愈后的复发问题;二是仍有约30%的病人包括非幽门杆菌感染者和部分不能接受上述药物的患者。所以,中医中药就成了这部分病人的大后方。在临床治疗学领域,在许多疾病的治疗方面,中医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消化性疾病也不例外。笔者在漫长的临床生涯中,有着深切地认识和体会。

  在各种慢性胃病中,或虚或实,或瘀或滞,或寒或热,或湿或燥,或虚实夹杂,或瘀滞相兼,或寒热交错,或湿燥并存,在治疗上本着虚则补之,实则导之,瘀则化之,滞则消之,寒则温之,热则清之,湿则利之,燥则润之的原则,熟识药性,灵活组方。无论哪一种类型,一旦疼痛消失,症状控制,病情基本告愈后,再以香砂六君子汤加佛手、百合的轻剂善后,用以健脾和胃,巩固疗效,可望控制或杜绝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