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音频 > 内科 > 神经内科

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脑出血有什么区别

收听:2.86w 提示: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及时线下就医

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都是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脑出血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包括脑叶出血、基底节出血、丘脑出血、脑室出血、小脑出血、脑干出血等等。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的部位在颅底、颅内表面的血管破裂,出血破入蛛网膜下腔叫做蛛网膜下腔出血,这是根据出血的不同部位而划分的。

相关音频推荐
  • 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都是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脑出血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包括脑叶出血、基底节出血、丘脑出血、脑室出血、小脑出血、脑干出血等等。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的部位在颅底、颅内表面的血管破裂,出血破入蛛网膜下腔叫做蛛网膜下腔出血,这是根据出血的不同部位而划分的。

    吴睿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00:57
  • 脑出血跟蛛网膜下腔出血,它是从出血的部位位置来区别,所谓的脑出血就是脑叶内出血处的,脑组织内叫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它是指它处在出血脑组织表面它不是在脑叶,所以主要是根据部位来区分当然有些就是,出血的部位不同,它可能引起的临床症状就不同,一般来说脑叶内出血它的症状往往都比较重,因为它整个把脑组织脑供破坏造成脑供障碍,蛛网膜下腔出血,它比较零散比较分散它在脑组织表面。所以它对脑组织的破坏性可能比较少一些,当然了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量大得多可能引起脑肿胀、脑干受压,症状也可能比较重,总体而言两者它是对于脑组织的,多少破坏的程度不一样。所以它引起的症状或者是治疗的效果可能不一样,它俩都是脑出血在出血部位上有一定的区别。

    林凯副主任医师
    聊城市脑科医院神经外科
    01:49
  •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肺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发病率每年60万到80万,1/10万。在我国约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急性期病死率为30%~40%。通常按脑出血的部位,稳定与否病因等分为不同类型的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为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症,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左右,其病因主要是动脉瘤,血管畸形,还有颅内肿瘤等。

  • 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脑出血的鉴别方法是这些:脑出血是指脑实质的出血,原发性的脑出血主要是指高血压性的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各种致病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突然破裂,血液进入颅内或椎管内的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组综合症。它主要表现是突然的头痛、恶心、呕吐,甚至出现意识障碍。两种疾病可通过CT 磁共振、CT脑血管造影等等检查进行鉴别诊断。

    任红兵主任医师
    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01:45
  • 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 收听:1.44k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并发症有: 一、再出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急性并发症,是病情稳定后再次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先行发作,昏迷,甚至出现去大脑强直等表现。 第二是脑血管痉挛,发生与蛛网膜下腔中血凝块环绕的血管,痉挛严重程度与出血量相关,可导致约1/3以上的病例脑实质缺血。 三、急性或亚急性脑积水,起病一周内约15~20%的患者发生急性脑积水, 四、其他5%~10%的患者发生癫痫发作,少数患者还发生低钠血症。

  • 因为咱们平常老讲的降压都主张是一个长效的,平稳的降压。降压药它也有一定的作用时间,它每个药物都有每个药物不同的半衰期。比如说我们有的降压药,它是一天一次,有的降压药是一天两次,应该严格遵循这个医嘱然后这样吃,否则的话容易引起血压的一个波动,忽高忽低反而更容易加重脑血管病的发生率,我们在门诊的时候也经常碰到这样的病人,像我刚才说的降压药它有一定的作用时间,你比如说有的长效的药物,咱们病人比较急的时候,他高血压的时候你给他加上一种长效药物的时候,他可能当时血压降不下来,一般来说他可能会维持一周左右才能真正的把他血压稳定在一个理想值。同样同理的情况下,如果他停药以后,它这个药物也有一定的半衰期;也有一定的一个作用时间。但是你这时候如果不吃的话,你等着它高起来你再吃这样的话,它也不会把血压马上降下来,它就产生一个血压的波动性,像我刚才说的它更容易发生脑血管病。咱们现在主要提倡的是一个平稳的,一个降压;因为咱们好多老百姓吃的那个降压药可能就是在一些大城市,我提倡的这种的平稳降压,所以他吃的是一种长效的降压药,就是一天一次的。但是就是说可能在一些偏远的或者经济条件不是特别好的地区,老人那个降压药可能根据他自己的实际情况,比如说一天三次的降压药,像这种降压药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还是推倡的,就是说这种的长效药物像刚才也说了一天三次的药不是不能吃,但是它可能会引起血压波动的机率,要想比我刚才说的那个机率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