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亮
赵亮

儿科综合 | 副主任医师

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 去挂号
擅长
儿科疾病。
名医在手,看病不愁
手机下载
名医在线客户端
打开名医在线APP,立即问医生
医生视频
  • 在家如何判断新生儿黄疸的严重程度

    第一步,确定宝宝是否有黄疸。看看宝宝巩膜是否发黄(黑睛到眼睛外角之间的白睛),这个区域发黄说明孩子有黄疸了2 第二步,看黄疸的严重程度。黄疸一般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级,如果宝宝仅仅颜面皮肤发黄,其他部位皮肤不黄,那么宝宝黄疸等级为轻度。如果宝宝胸腹部皮肤及四肢肘膝关节以上皮肤发黄说明宝宝处于中度黄疸阶段。重度黄疸指宝宝全身皮肤发黄,波及手心和脚心,此时黄疸较重,非常容易出现胆红素脑病,如不及时治疗则有可能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观察宝宝皮肤是否发黄的方法:食指和拇指捏起宝宝皮肤后放松,如果看到有一条黄色印迹,说明皮肤发黄,严重者直接可以用肉眼看到皮肤发黄。皮肤发黄的程度与宝宝的症状加起来决定疾病的严重程度,如果宝宝出现精神差,吃奶差,嗜睡等情况,不论黄疸分度是轻度,还是中度,疾病都属于重度,需要及时干预治疗。

  • 新生儿黄疸如何护理

    患有黄疸的新生儿在平时生活中的精神状态家长同样要仔细观察,一旦发现新生儿出现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难等症状就应该马上送往医院进行治疗。除了以上这些症状之外,还有像惊惕不安、两目斜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这些都是黄疸加重的表现,这个时候及时的治疗对于新生儿而言非常的重要,否则的话很有可能会威胁到生命。同时在新生儿患病期间还应该注意营养的补充,由于新生儿不能直接食用营养食物,因此这个时候妈妈应该多吃,然后将这些营养物质化为乳汁从而让宝宝进行有效的吸收。心率变化在护理黄疸新生儿期间还应该特别注意密切观察其心率、心音、贫血程度及肝脏大小变化。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就必须要马上进行有效的治疗,以免患儿出现心力衰竭的情况。同时还要注意保护婴儿皮肤、脐部及臀部清洁,以免破损感染。家长必须要注意孩子的变化,要注意合理的进行饮食,而且,要注意卫生情况,全面地进行皮肤保健,要注意心理的变化,很多的孩子还会出现食欲不振,导致睡眠,所以家长注意观察孩子的精神变化,全面地进行调理,以免造成更多的影响,带来不利后果。

  • 什么是新生儿黄疸的换血治疗

    换血疗法通常用于黄疸严重,危及生命的新生儿,如血清间接胆红素超过20m g/dl(342μm ol/L),则需采用换血输血。通过抽取同血型的正常血液注入宝宝体内,来冲淡、稀释宝宝体内胆红素的含量,加快新陈代谢。但供血者须先作G 6PD缺乏的过筛试验,同时避免亲属供血,以免输血后加重和黄疸。换血指征:(1)产前确诊为新生儿溶血病,出生时有贫血,脐血红蛋白<120g/L,水肿,肝脏肿大,心力衰竭者。(2)血清胆红素生后24小时>17umol,24-48小时>257umoI/L,每日胆红素上升速度>85umoI/L,或经综合治疗血清总胆红素继续上升达342umoI/L者。(3)出现早期脸红素脑病症状者。(4)早产儿及前一胎有死胎,全身水肿,严重贫血者可放宽换血指征;2.换血部位:(1)出生后<1周,脐静脉换血。(2)出生后≥1周,大隐静脉换血。

  • 如何避免新生儿黄疸的复发

    首先,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病,它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如果孩子黄疸持续时间比较短,而且会自行痊愈,那就是生理黄疸,但如果持续时间比较长,还容易反复出现那是病理性黄疸,应该到医院去治疗。 其次,为了预防小儿黄疸的复发,在婴儿刚生下来了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尽早给孩子喂养,让胎便尽早的排出,因为胎便里会含有很多的胆黄素,胎便尽早的排干净可以很好地预防黄疸的复发。最后,为了预防黄疸的复发,家长一定要记得多给孩子喂点水,让孩子多喝水,家长不要嫌麻烦,孩子喝的多也就尿得多,孩子排出的毒素也就会多一点。这样就可以预防黄疸反反复复的出现。 为了预防黄疸的复发,家长在平时一定要特别注意,要让孩子多喝水,多吃奶,同时注意可以让孩子晒晒太阳,但是注意不要让孩子晒得太热,也不要让孩子着凉。

  • 新生儿黄疸和溶血性黄疸有什么区别

    医学上把未满月(出生28天内)新生儿的黄疸,称之为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是新生儿中最常见的临床问题。溶血性黄疸是由于大量红细胞破坏,形成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超过肝细胞的摄取、结合与排泌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溶血造成的贫血、缺氧和红细胞破坏产物的毒性作用,削弱了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功能,使非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潴留,超过正常的水平而出现的黄疸。 病因不同:凡能引起溶血的疾病均可产生溶血性黄疸,包括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和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贫血;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有关,包括胆红素生成相对较多;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能力不足;血浆白蛋白联结胆红素的能力差;胆红素排泄能力缺陷;肠肝循环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