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扫描二维码
微信关注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操作流程是怎样的?

标签:中医养生 冬病夏治 穴位贴敷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操作流程是怎样的?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操作规范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此疗法源于中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思想。

一、适应病症

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4、近年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二、禁忌人群

1、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

2、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

3、瘢痕体质者;

4、咳黄脓痰、咯血患者;

5、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者。

三、慎用人群

1、久病、体弱、消瘦以及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恶性肿瘤的患者。

2、孕妇、婴幼儿;3、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4、病情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5、颜面部;

四、操作规范

1、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2、贴敷部位:

基础穴:肺俞、定喘、膏肓、大椎、中府、膻中等。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取穴,临床常用穴位有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

治疗肺系疾病: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肓、中府、膻中等。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辨证、辨症加取腧穴,如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另外,包括大椎、定喘、膻中、中府、天突、关元、神阙、中脘、内关等也有选用。

治疗骨关节炎疾病:常用的穴位有大椎、肾俞、悬钟、关元、阿是穴等。

治疗脾胃病:常用的穴位有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等。

3、贴敷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

(1)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2)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6、施术方法

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

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贴。硬膏剂可直接或温化后将硬膏剂中心对准穴位贴牢。

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涂搽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

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使用膜剂者可将膜剂固定于穴位上或直接涂于穴位上成膜。使用水(酒)浸渍剂时,可用棉垫或纱布浸蘸,然后敷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填法:将药膏或药粉填于脐中。外覆纱布,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熨贴法:将熨贴剂加热,趁热外敷于穴位。或先将熨贴剂

贴敷穴位上,再用艾火或其他热源在药物上温熨。

7、贴敷时机

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在三伏天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同时,我科也开展“三九”天或平时时间进行贴敷,以提高临床疗效。

8、贴敷时间

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6小时,儿科患者贴药时间为0.5~2小时。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

9、疗程

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五、施术后处理

换药:贴敷部位无水泡、破溃者,可用消毒干棉球或棉签蘸温水、植物油或石蜡油清洁皮肤上的药物,擦干并消毒后再贴敷。贴敷部位起水泡或破溃者,应待皮肤愈后再贴敷。

水泡处理:小的水泡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大的水泡应以消毒针具挑破其底部,排尽液体,消毒以防感染。破溃的水泡应做消毒处理后,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

六、注意事项

(1)对于所贴敷之药,应将其固定牢稳,以免移位或脱落。

(2)凡用溶剂调敷药物时,需随调配随敷用,以防挥发。

(3)若用膏剂贴敷,膏剂温度不应超过45C,以免烫伤。

(4)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胶布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5)对于残留在皮肤上的药膏,不宜用刺激性物质擦洗。

(6)贴敷药物后注意局部防水。

(7)贴敷后若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泡、疹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