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扫描二维码
微信关注

大脑保持“冷静”才能更健康

标签:养生保健,清醒大脑

 
  常听人说“寒头暖足”,这里就切入到一个温度的问题,也有许多人疑惑“脑温”是什么?其实,临床上并没有独立的“脑温”概念,这只是大脑温度调节功能一种概称。一般来说,人在健康状态下,大脑温度与体温总体是一致的,最多只有1℃左右的波动。但人处于一个变动环境和活动的自主状态中,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乔立艳说,即便在正常体温范围内,口腔、腋窝、直肠的温度也不一样,只能说,身体各个部位的温度是相对恒定的。
  
  总体来讲,靠近内脏、躯干中央体温更高,而四肢温度会相对低些。测体温时,人们通常只关注腋窝的温度,然而谁来决定我们的体温呢?“是大脑,准确地说是下丘脑。”乔立艳说,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当人体受到外来病菌入侵或感染时,下丘脑会发出信号,提高温度以杀死致病菌,所以生病时,人们会出现发烧发热的症状。
  
  除了大脑内在运转会产生温度变化,外界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乔立艳说,高寒地区会冻得人“脑仁疼”“头皮发麻”,其实就是外温过低造成的大脑温度降低。而在酷热天气下出现的“中暑”是因体温调节机制崩溃而使脑温升高。疲劳、紧张、生气让人“头脑发热”也非虚言,美国心理学家曾测量了情绪比较激动的参与者的大脑温度,结果发现,他们的温度确实要比平时高一些。
  
  大脑“冷却下来”后还会对身体产生哪些好处?
  
  治疗失眠多梦。美国匹兹堡大学研究团队,选择同样数量的失眠症患者和非睡眠障碍者,让受试者带上“冷水循环帽子”,测定入眠时间。结果,失眠症患者大约13分钟就入睡了,而非睡眠障碍者要16分钟入睡。医学证实,因为失眠症患者的大脑前额叶一直处于活跃状态,温度调节趋高,进而影响入眠速度。
  
  保护受损脑细胞。乔立艳表示,临床上的“低温治疗”是用低温来保护病人受损的脑细胞,使其处于“休眠”或“半休眠”的状态,降低脑细胞代谢率和耗氧量,减少脑细胞自溶性坏死,减少后遗症和并发症的发生。上世纪80年代末就有研究发现,大脑温度下降2℃~3℃,对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对心律失常、凝血障碍、电解质紊乱等疾病有着非常好的治疗前景。
  
  减少压力,活跃思维。中医上有“寒头暖足”的说法,说的就是要使头部保持相对凉爽的温度。唐代名医孙思邈有言“头边亦不可安火炉”,否则易引起头痛头晕等疾病。我们平时用冷水洗脸或洗个冷水澡也能对头脑产生降温的效果,有助于缓解压力,清醒大脑,还有预防感冒的作用。
  
  乔立艳指出,低温治疗对一些脑损伤患者起到保护作用,但正常健康人群不宜刻意追求“低温醒脑”,稍微低于正常体温即可。
  
  慢节奏“冷疗大脑”:
  
  专家强调,“低温治疗”不适合健康人群,但健康人群可通过以下方式增加大脑供血量、平静心脑,来达到保健养生、养精蓄锐的目的。
  
  睡眠不能少。在睡眠的状态下,呼吸变慢,血流速稳定,身体温度也会降低一点,大脑温度相对“冷却”,进入更加深度的睡眠,帮助恢复体力。
  
  哈欠是个宝。美国宾汉姆顿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大脑如电脑,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工作效率更高。身体困倦使大脑深层温度升高,而打呵欠如同散热片,可降低大脑温度。
  
  瑜伽太极拳。一些人认为,放慢节奏为何还要运动呢,运动后的脑温岂不又要上升?这种温度上升其实是健康状态,通过散步或瑜伽等有氧运动,能够加强血液循环,顺利分解疲劳物质中的乳酸,大大减少了因疲劳而导致的不良体温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