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畅
王朝畅

精神科 | 主任医师

重庆市三一八医院 去挂号
擅长
采用中西结合个性化分型诊疗各类失眠、抑郁、焦虑、恐惧、强迫、健忘、精神分裂、情感障碍、神经官能症、躯体化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等精神心理常见病和疑难疾病。
医生介绍

王朝畅,男,主任医师,重庆三一八医院精神心理科医生。先后在郑州、北京等地知名三甲医院从事精神心理疾病临床疗工作30余年,在治疗痰、瘀、气滞所致精神类疾病、疑难病上有较深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理法方药独树一帜,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深受患者好评。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精神疾病临床研究学术大会,曾受邀参加第八届世界自然医学学术大会分会暨国际癫痫病临床研究新进展高峰论坛,并在会上做学术演讲,先后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同科室医生推荐:
名医在手,看病不愁
手机下载
名医在线客户端
打开名医在线APP,立即问医生
医生视频
  • 抑郁症怎么治疗

    抑郁症的治疗方法如下: 一、心理治疗。在抑郁症治疗中很重要,比如行为认知治疗、婚姻家庭治疗等。 二、药物治疗。目前可用于治疗抑郁症的药物种类很多,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种类。 抑郁症的治疗包括急性期治疗、巩固期治疗以及维持期治疗。急性期治疗是针对患者明显的抑郁症状进行治疗;巩固治疗期是在患者抑郁症状缓解之后进行的巩固治疗,以预防病情反复,症状复燃;维持期治疗的目的主要是防治今后抑郁症的复发,可以使用,它既能够维持治疗,又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并尽可能的提高其生活质量和相对较低剂量的抑郁药物治疗。 三、物理治疗。可以用光疗、经颅磁刺激以及电休克治疗等方法,具体采用哪种需要结合患者的病情。

  • 抑郁症会不会遗传

    抑郁症有遗传倾向,但不属于遗传性疾病。 如果父母有抑郁症,子女患抑郁症的几率比其他人大一些,因为抑郁症与遗传因素有关。除了遗传因素以外,抑郁症还与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等有关,比如长期郁闷、精神压抑、精神紧张、受到较强的精神刺激、工作不顺等等,都可以引发抑郁症。此外,有些孕妇在产后也容易发生产后抑郁症,这多与产后生活发生较大的改变有关。 由此可见,抑郁症并不是单一的遗传因素引起的,对于有抑郁症高危因素的人群,比如家族中有抑郁症或者有精神病的家族史等,建议从日常生活中作出改变,以预防抑郁症的发生。预防的方法包括避免紧张的情绪,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多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多与家人朋友沟通等。

  • 抑郁症需要长期吃药吗

    抑郁症患者是否需要长期服药治疗,不能一概而论,与患者的病情的严重程度、用药后的症状控制情况等因素有关。 某些类型的抑郁症患者,比如急性发病,并且存在一定的诱因。在经过系统的抗抑郁药物、心理治疗等综合治疗后可以达到痊愈,对于这类患者就不需要长期服药。而对于病情反复发作的患者,可能就需要长期吃药,以免停药后引起病情复发或者加重。 通常情况下,抑郁症如果早期得到治疗,并且患者积极配合治疗,部分患者在服药一段时间,症状控制后就可以考虑停用药物,或者是逐渐将药物减量,但具体何时停药或者减药,需要咨询专科医生的意见。 部分患者由于本身伴有一些躯体疾病,生活中有一些应激事件或者存在有家族史的情况,预后就比较差,导致病情反复,迁延不愈,就需要终生服抗抑郁药来进行治疗。

  • 引起产后抑郁的原因有哪些

    引起产后抑郁的原因如下: 一、激素水平的变化。在妊娠、分娩过程中,体内的激素水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产后24小时内激素水平的急剧变化,是产后抑郁发生的基础。 二、遗传因素。有精神病家族史,特别是家族有抑郁症病史的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生率较高。 三、与分娩时出现的并发症、出现难产等因素有关,产后或产时发生的并发症、难产等,均可以给产妇带来紧张、恐惧,从而诱发抑郁症。 四、产后随着孩子的到来,产妇的生活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可能会导致产妇心情不好、睡眠不足或者是精神紧张等。而这些因素均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如果产妇出现情绪低落,经常感到心情压抑、郁闷,常因小事大发脾气等情况时,建议及时就医,早期进行治疗。

  • 抑郁症可以自己恢复吗

    抑郁症如果不进行系统性治疗,很难自己恢复。 抑郁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对生活失去信心、悲观、厌世以及精力减退等,严重者会有活着没意思的想法。所以建议抑郁症患者尽快去当地正规的精神科或者是心身医学科就诊,进行检查、治疗。 抑郁症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一般轻度和中度的患者,通过心理治疗,再配合一些抗抑郁药物的治疗能够恢复。如果是重度抑郁症的患者,常需要心理治疗配合长期吃药才有恢复的可能。 另外,抑郁症患者平时还要注意适当的调整自己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及精神紧张。平时可以多听音乐,多和朋友聊天,转移注意力,增加自信心,饮食上可以多吃一些菇类、鱼类、新鲜蔬菜和水果。同时患者要认识到自己的疾病状态,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心,这些均有利于疾病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