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宇的个人首页

孙宇医生简介

  姓名:孙宇

  学位:学士

  专业:脊柱外科

  导师资格:脊柱外科导师

  毕业院校: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

  技术职称:主任医师、副教授  

  科研工作

  1990年首先在国内将颈椎侧块钢板螺钉内固定技术用于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并在2000年报告了该项技术长期随访的结果,并对手术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

  1993年对颈椎椎弓根进行了形态学研究,确定了主要解剖和临床应用的有关参数,在此之前国内外未见相同报告。提出颈椎椎间盘突出症和颈椎病是不同的两种疾病,并对各自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并介绍了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

  2000年在国内外首先发现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脊髓型颈椎病、颈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骨化)可以造成患者肺通气功能的损害。

  2001年系统总结了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特点和外科治疗方法、时机的选择,并在2002年报告了外科治疗的随诊结果,在此之前国内未见相同报告。

  2002年证实颈椎小关节滑膜有大量的交感神经纤维存在,不稳定导致的创伤性炎症对颈椎病的发病具有重要作用。2001年应用国产磷酸钙人工骨进行颈椎病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获得成功,并在2003年报告了治疗的随诊结果,在此之前国内外未见相同报告。2002年系统总结了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术的长期疗效观察,证实了其改善神经系统功能的确切疗效,同时发现颈椎僵硬和轴性症状是术后长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2003年在国内开始应用目前国际上最为先进技术——人工颈椎椎间盘(Bryan Disc)置换术治疗颈椎病,对手术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在2004年报告了近期临床观察结果。

  2004年应用大鼠自体嗅成鞘细胞移植治疗实验性大鼠脊髓损伤获得初步结果,该结果对于人类进一步探索脊髓损伤的有效治疗方法具有积极的意义。2004年报告了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与分期手术治疗椎管狭窄合并巨大椎间盘突出的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对比研究结果,证实一期手术可以明显提高改善率、缩短恢复期,在此之前国内未见相同报告。

  2005主持实施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应用微创技术治疗颈椎疾病及其相关研究。

  2006年与清华大学合作,对国产新型超声手术刀在颈椎外科的应用进行了系统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尤其是对于超声手术刀在颈椎外科应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研究,为产品的改进和定型提供了实验数据和理论依据,使国产新型超声手术刀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同年,采用平衡悬吊牵引结合外科手术治疗重症颈椎后凸畸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功治疗了许多重症先天性和后天性颈椎后凸畸形的患者,其中一例后凸角度高达125度,在此之前国内外未见报告。

  2007年在国际上首次报告了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中长期临床和影像学(X线片和MRI)随访结果,证实了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不仅可以保留手术节段的活动度、同时对相邻节段的继发性退变还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2008年在国际上报告了影响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颈椎活动度以及异位骨化的原因及对策。

  2008年11月在国内报告了颈椎后路手术后轴性症状的原因以及对策,采用保留一侧肌肉韧带复合体的单开门椎管扩大术治疗伴有颈椎管狭窄的脊髓型颈椎病,明显提高了手术治疗效果,显著降低了术后颈部慢性疼痛、僵硬的不良反应。

  2009年11月在国内首先报告了Bryan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5年长期随访的结果,从临床和影像学二个方面证实了这一高新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学术兼职

  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康复医学会骨与关节及风湿病专业委员会脊柱非融合技术学组副组长。

  华裔骨科学会理事。

  北京医学会骨科学术委员会委员。

  北京康复医学会骨科学术委员会理事。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国际脊柱发展与创新学会会员。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通讯编委。

  《中华外科杂志》通讯编委。

  获奖情况

  作为“颈椎病诊断与治疗系列研究”的主要完成人之一,获得2001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作为“颈椎病诊断与治疗研究”的主要完成人之一,获得200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作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的主要完成人之一,获得2003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发表论文

  参与编译3本骨科专著,发表论文54篇。培养研究生5名。

  著作与译著

  参与编译3本骨科专著,发表论文54篇。培养研究生5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