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视频 > 外科 > 肝胆外科

张东锋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河南省人民医院
预约挂号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饮食注意事项

阅读:7.10w 提示: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及时线下就医

铜代谢障碍然后导致了铜在体内的蓄积,因此他的饮食呢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给予病人每天的饮食中,铜的含量一般是不超过1.5毫克的,我们要禁止使用铜制的炊具,器皿烧煮食物,另外我们要禁止应用含铜量高的食物,如肥猪肉动物内脏和血以及小牛肉等,以及各种豆类 坚果类的,菌类 贝类 牡蛎和虾蟹类,还有一些啥吧,像中药的龙骨 乌贼 ,全蝎 僵蚕等这些动物性的中药,以及巧克力、可可、咖啡等,这些都是含铜量非常高的,因此也是禁食的,少吃一些含铜量较高的食物,像什么呢 牛肉 鸡蛋 ,韭菜 菠菜 香菜 茄子 葱,还有标准面和蜂蜜等等,还有一些患者呢就是适宜,我们适宜日常摄食的低铜食物有哪些呢,如精白米 面 瘦肉类的 瘦肌肉,鸭肉以及马铃薯 小白菜 萝卜,还有藕、桔子、苹果、桃子,以及砂糖、牛奶等这些呢,不仅含铜量很低,而且长期服用呢,有一定的排铜效果,还应该适量的服用一些锌剂,含量高的食物,锌呢可抑制铜在肠道内的吸收,另外这个患者呢,还应该是采取高蛋白的饮食,蛋白质呢 是构成组织,和修复细胞的重要物质,还有保护肝脏的功能,因此呢 我们要强调患者,多吃一些蛋清 牛奶 ,奶制品等优质蛋白质,大多数的肝豆患者并发有肌强直 ,严重的震颤和不自主运动,这样的话会导致体内的消耗过多,因此应该补充适当的营养,我们一般给予每天1.5到2克,还应该什么呢,降低脂肪的摄入量,有可能呢这样话,会增加尿铜的排泄,另外呢营养呢,要摄入高糖类的饮食,保护肝脏 并且促进了铜的排出,但应用精白米 面,这样的话它内含铜量,这样的话尽可能少用,因为他这个胚胎胚芽,这些含铜量都是非常高的。

相关视频推荐
  • 什么是肝豆状核变性 阅读:10w+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疾病,又称Wilson病,肝豆状核变性是目前临床可治的少数神经遗传疾病之一,如果能够获得早期的诊断,长期系统的驱铜治疗,可使得患者享受与健康人一样的生命和寿命,如果患者不能够接受长期的规律的综合驱铜治疗,最终会致残致死,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
    张东锋 河南省人民医院
  • 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表现 阅读:10w+
    肝豆状核变性虽然是以肝脏和基底节区核团,为主的神经变性疾病,但是它也可以累及全身,大多数肝豆状核变性具有性格的改变表现,自制力的减退以及情绪不稳,容易激动,进行性智力减退,思维迟缓以及学习成绩的退步,注意力不集中等等,如果是不及时治疗,晚期可发展为严重的痴呆,出现幻觉等器质性精神症状,还有一些患者它会以血液系统起病表现为急性溶血性贫血,这样的病人多见于青少年。
    张东锋 河南省人民医院
  • 肝豆状核变性可怕吗 阅读:10w+
    其实,本病并不可怕,首先要认识到本病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神经遗传病,其次坚持低铜饮食及正规的个体化驱铜治疗,绝大多数患者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继续上学、工作和生活。因此,要有信心,正规治疗,保持乐观的心态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张东锋 河南省人民医院
  • 如何诊断肝豆状核变性 阅读:10w+
    铜蓝蛋白的显著降低或者是降低,并不是肝豆状核变性的固有检查结果,目前我们还发现了脑内铜蓝蛋白异常还与某些退行性疾病相关,尤其是一些运动障碍性疾病,近年来我们在临床上发现了不少表现为各种各样的锥体外系的运动障碍患者,由于发现铜蓝蛋白的偏低而被误诊为肝豆状核变性,但是通过详细的铜生化肝脑眼以及基因测序等检查,并不支持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有的学者通过对24例的这些患者的,ATP7B基因测序分析并没有发现有明显意义的突变,铜蓝蛋白的降低,与神经变性疾病的关系,尚没有明确,亨廷顿病的海马和顶叶,以及黑质铜蓝蛋白也会升高,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大鼠脑内的铜蓝蛋白合成也会减少,部分椎体外系疾病,尤其是帕金森病,也有铜蓝蛋白水平的降低,因此患者如果是出现了,铜蓝蛋白降低,以及震颤等锥体外系症状,并非都是肝豆状核变性尤其是YOPD、EOPD的患者,这样建议找专科医生进一步明确诊断。
    张东锋 河南省人民医院
  • 肝豆状核变性的概况 阅读:9.66w
    在世界各地各个民族都有报道,但是患病率和发病率差异非常大各国的报道不一,根据世界范围内的统计本病的患病率约为3万-5万分之一,发病率约为100万分之15-30基因频率约为0.3-到0.7%杂合子频率大概是百分之一,日本意大利发病率约为3万分之一,欧美则罕见发病率约为10万分之一,美国活婴中发病率约为5.5万分之一,爱尔兰地区的活婴中发病率,约为10万分之1.7,东德地区的发病率约为10万分之2.9,肝豆在我国并不少见,1993年的统计,华东地区的发病率,不低于20万分之一,基因频率也达到了0.24%,然后是中国台湾发病率约为10万分之0.29发病率高峰年龄在15到19岁,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05年统计,中国台湾患者患病率,约为10万分之1.6,2009年的统计,安徽含山县呢,肝豆患者的发病率为10万分之2.66,患病率为10万分之6.21,从上述数字来看,我国大陆部分的某些地区和台湾地区的发病率患病率均有较大的差异,另外中山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科1981年至1992年的遗传病门诊,发现了肝豆占据遗传病达到10.14%,居全部单基因遗传病的第二位,从这一个角度反映了本病在我国是较为多见的。
    张东锋 河南省人民医院
  • 肝豆状核变性的病理分期 阅读:7.37w
    肝豆状核变性临床上分了五期:1、第一期就是肝铜蓄积期是出生至五岁左右这样的孩子,由于游离铜在肝脏内缓慢蓄积,逐渐引起肝细胞脂肪侵润和肝小叶的增生,大多数患儿不出现任何临床症状,少数的可发展为隐匿性的肝硬化,这时候就检查肝功能,查肝功能才发现转氨酶的会升高;2、第二期2A期,就是叫铜饱和释放期,5到10岁这样的孩子,游离铜在肝脏缓慢地蓄积,达到了饱和状态,再造成了肝细胞的大量坏死的同时,向血液中大量的释放铜离子,对红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导致急性溶血性贫血,部分患者的游离铜,以肝以外的组织进行沉着,2B期,也就是肝急性损伤期,部分患者虽然游离铜在肝脏的缓慢蓄积 ,达到了饱和状态,但铜向血液转移的困难,而游离铜在肝细胞浆内大量的相溶酶体转移,造成了组织的大量坏死,临床上表现为急慢性的肝衰竭,也是成为负性的肝豆状核变性;3、第三期就是脑铜蓄积期,大多数发生在十岁以上,肝脏释放的游离铜,在全身各脏器重新分布,主要在脑 肾脏和视网膜等组织中,大量的蓄积,然后导致了角膜色素环和肾小管的轻度变性,但一般这时候也不会出现神经精神的症状;4、第四期,就是神经精神期,此期这个时候除了发生了多小叶的坏死后的肝硬化,逐渐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椎体外系为主的神经症状,精神症状;5、第五期,疾病终末期,或者经治疗后缓解期,经过确切系统的驱铜治疗绝大多数的病人,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恢复工作或者是生活能力,而另一部分患者因误诊未为治或者是治疗不充分,迁延不愈日益加重慢性肝衰竭或者是严重的全身僵直挛缩进入了这个疾病的终末期。
    张东锋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