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扫描二维码
微信关注

首页 > 症状信息 > 胸痛伴冷汗介绍

胸痛伴冷汗症状

就诊科室:
[内科] [外科] [呼吸内科]
相关疾病:

介绍

 

  胸痛疼痛期中,会导致血压下降,可持续数周后再上升,且常不能恢复以往的水平。如疼痛缓解而收缩压低于80mmHg,病人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尿量减少、神志迟钝、甚至昏厥者则为休克的表现。

病因病理

胸痛伴冷汗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可见于心肌梗塞(心肌梗死是指由缺血时间过长导致的心肌细胞死亡,是心肌灌注供给与需求失衡的结果,心肌缺血在临床中常可通过患者的病史、心电图和心肌酶学的改变而发现心肌梗死有时表现为不典型症状,甚至没有任何症状,仅能通过心电图、心脏标志物升高或影像学检查发现。)的低血压和休克症状。

症状检查

胸痛伴冷汗应该如何诊断?

  面色苍白、胸痛、心前区剧痛、伴有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冷汗、四肢发凉等休克症状。

       1、 心电图。

  1) 特征性改变。

  (1)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者其心电图表现特点为:

  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在面向坏死区周围心肌损伤区的导联上出现。

  宽而深的Q波(病理性Q波),在面向透壁心肌坏死区的导联上出现。

  T波倒置,在面向损伤区周围心肌缺血区的导联上出现。在背向心肌梗死区的导联则出现相反的改变 ,即R波增高、ST段压低和T波直立并增高。

  (2)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者心电图有2种类型:①无病理性Q波,有普遍性ST段压低≥0.1mV, 但aVR导联(有时还有V 1 导联)ST段抬高,或有对称性T波倒置为心内膜下心肌梗死所致。②无病理性 Q波,也元ST段变化,仅有T波倒置改变。

  2)动态性改变

  (1)ST抬高性心肌梗死:

  起病数小时内,可尚无异常或出现异常高大两肢不对称的T波。

  数小时后,ST段明显抬高,弓背向上,与直立的T波连接,形成单相曲线。数小时~2日内出现病理性 Q波,同时R波减低,是为急性期改变。Q波在3~4天内稳定不变,以后70%~80%永久存在。

  在早期如不进行治疗干预,ST段抬高持续数日至两周左右,逐渐回到基线水平,T波则变为亚急性期改变。

  数周至数月后,T波呈V形倒置,两肢对称,波谷尖锐,是为慢性期改变。T波倒置可永久存在 ,也可在数月至数年内逐渐恢复。

  (2)非ST抬高心肌梗死中上述的类型①先是ST段普遍压低(除aVR,有时V 1 导联外),继而T波倒置加深呈对称型,但始终不出现Q波。ST段和T波的改变持续数日或数周后恢复。类型② T波改变在1~6个月内恢复。

  3)定位和定范围 ST抬高性心肌梗死的定位和定范围内可根据出现特征性改变的导联数来判断。

  2、 实验室检查。

  1)肌钙蛋白(cTn)cTnT或cTnI的出现和增高是反映急性坏死的指标。

  3、 放射性核素检查。

  4、 超声心动图。

鉴别

胸痛伴冷汗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胸痛伴冷汗的鉴别诊断:

  (1)胸痛伴咳嗽:气管、支气管、胸膜疾病所致的胸痛常伴有咳嗽。

  (2)胸痛伴吞咽困难:见于食管疾病,例如食管炎、食道裂孔疝、食道肿瘤引起的胸痛。

  (3)胸痛伴咯血:肺结核、肺梗塞、支气管扩张症、原发性肺癌的胸痛常伴有咯血。

  (4)胸痛伴呼吸困难:大叶性肺炎、自发性气胸、渗出性胸膜炎、过度换气综合征等引起的胸痛常伴有呼吸困难。

  (5)胸痛伴冷汗、面色苍白、胸痛、心前区剧痛、伴有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冷汗、四肢发凉等休克症状:可见于心肌梗塞。

  (6)胸痛伴发热:胸痛伴发热、咳嗽,伴有相应的胸部体征,可见于大叶性肺炎、结核性胸膜炎、脓胸等。胸痛、心前区疼痛,伴有发热、出冷汗和疲乏,出现呼吸困难及咳嗽,可见于心包炎。

  (7)胸痛伴胸闷、心悸:胸痛伴有胸闷、心悸,与此同时或在此之前,出现发热、身体酸痛、咽痛、腹泻等症状,可见于急性心肌炎。


预防

胸痛伴冷汗应该如何预防?

  近20年来,由于加强监护和治疗水平的提高,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病死率明显降低,从30%左右降低至10%以下。但再梗死或多次梗死的患者增多,成为心肌梗死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除在急性期应积极治疗外,还应加强心肌梗死后的康复和二级预防,以延长患者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和恢复工作能力。心肌梗塞后二级预防包括:

  1.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卫生宣传教育,使患者和家属对本病有所认识,了解各种防治措施的意义,使之减少对疾病的顾虑,在防治中能积极予以配合。

  2.安排合理膳食,以降低总脂肪、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体重超重者要限制总热量。经膳食调整3个月后,血脂水平仍明显异常者,可针对血脂异常特点,选用血脂调节剂。

  3.吸烟者应力劝戒除。吸烟不光是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也是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再梗死的危险因素。心肌梗死后恢复的患者,继续吸烟者再梗死发生率大约为不吸烟或吸烟已戒除者的2倍。挪威多中心研究,在心肌梗死后17个月中,戒烟者较继续吸烟者再梗塞减少45%,在3年后,戒烟者较吸烟者心脏原因死亡及再梗死明显降低。被动吸烟与吸烟者有相同危险,故应力劝患者的亲属戒烟,患者恢复工作后最好应在无烟环境中工作。吸烟可能诱发冠状动脉痉挛,血小板聚集,减低冠状动脉及侧支循环的储备能力。伴有高胆固醇血症者,吸烟程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呈高度相关,吸烟可使冠状动脉病变加重,这些可能都地易诱发再梗死的原因。

  4.适当的体力活动和锻炼。可采取步行、体操、太极拳、气功等锻炼方法以增强体质。

  5.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者,应予以适当的控制。

  6.抗血小板治疗。血小板不公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过程中,而且在冠状动脉痉挛、血栓形成或心肌微循环中聚集等所导致的心肌缺血、心肌梗塞或猝死中都起着重要作用。阿斯匹林是廉价易得的抗血小板制剂,副作用低,便于长期应用。

  7.应用β-受体阻滞剂。大量的临床试验结果证明β-受体阻滞剂能降低心肌梗死后再梗死的发生率、猝死发一率、心脏死亡率和总死亡率。常用β受体阻滞剂有心得安、氨酰心安、美多心安等。

  8.急性心肌梗死恢复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服药,门诊随访,观察病情,调整用药。如又再现心绞痛时,应及时去医院诊治,以防止再梗。

向全国2万专家即时咨询

我要提问

更多>>

推荐专家

任继学

任继学 主任医师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内科

擅 长:

中医内科急症[详细]

庄启超

庄启超 主任医师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

内科

擅 长:

妊娠合并普内科疾病的诊治,心血管疾病的诊治及...[详细]

陈跃光

陈跃光 主任医师

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

内科

擅 长:

高血压脑病冠心病高血压高血压危象心律失常高血...[详细]

更多>>

推荐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