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礼的个人首页

张伯礼医生简介

  在国内有较高的学术地位,现任六个国家级学会领导职务,被南开大学、北京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南京药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聘为客座或荣誉教授。主要学术兼职如下: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

  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临床药理分会副主任委员

  世界中医学会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全国中医高等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GCP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

  科技部“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重大专项总专家组成员

  曾获卫生部“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中青年突贡专家”,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科技部等四部委“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等20余项称号。参加了国家中医药现代化顶层设计,主持起草了《中医现代化科技发展战略》、《中医基础研究纲要》、《中医临床研究纲要》,参加了国家八部委《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起草工作。积极引进现代工程技术,建立了全国第一个中医工程研究所,系统进行了舌诊客观化、证候规范研究。从事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和中医药现代化基础研究。他继承中医理论,积极采用现代科学方法,较深入地进行了血管性痴呆、中风、高粘滞血症及中医药对神经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承担973项目“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任首席科学家助理,并主持了复方丹参方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原理课题研究。较系统开展了关木通肾毒性研究。

  一、临床研究成果简介

  1.血管性痴呆(VD)研究通过对7个省市、大样本VD患者危险因素和中医证候学调查,总结了VD证候分类特点和演变规律,首次提出根据病情发展,划分平台、波动及下滑三期分期证治方案。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方法,对360例患者进行了中药疗效评价,显效率为39.3%,认知功能提高2.28分。在基础研究中,创立了脑脊液药理学方法,为研究中药透过血脑屏障及作用提供了技术手段,发现中药对神经保护作用是通过促进胶质细胞产生神经营养因子介导的。并从行为学、神经递质、兴奋性氨基酸、皮层脑电功率、神经营养因子及基因表达等层次探讨了中药治疗VD机制。开拓了中药对神经保护作用研究领域,所建立的临床分型和诊疗标准已被国家药监局采用作为VD新药研制的指导原则;确立的分期治疗方法和脑脊液药理学方法已被推广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一等奖,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2.中医中风病因学及先兆症研究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进行了多中心、大样本、多学科的中医中风病病因学研究。在对中风文献Meta分析基础上,建立了中风病危险因素和证候学量表,对6700余患者,应用配对对照-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采用现代信息分析方法,进行了多因素、主成分、聚类和Logistic等分析,明确了持续眩晕、气虚血瘀、情志失调、饮食偏嗜等十余项中医中风病的危险因素和气候骤变、过度疲劳等十余项诱因;总结了7个中风病基本证类特点和演变规律;进行了多时态(24h,72h,1周,1月及1月以上)中风先兆症动态临床特征调查和分析,建立了中风先兆症临床及证候诊断标准,这是中医首次进行的病因学研究,丰富了中风发病学内容。该成果成为行业标准的基础,并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进行了中风病临床综合治疗方案优化研究。

  3.高粘滞血症(HVS)研究HVS命名已二十余年,但方法不统一,治疗不规范,临床意义解释混乱。他历时十余年开展了系统研究:建立HVS动物模型,进行了病理生理研究;开展了临床流调,分析了影响因素;建立了正常值范围和诊断系统;研制了多种检查仪器;开设了专科门诊,制定了分型治疗方案;对HVS在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起草了血液粘度检查规范文件;在全国讲座百余场次,发表论文和科普文章数十篇;诊治方案和仪器已在全国推广,对纠正“中风预报”和“稀释血液保健”的错误观念起到积极作用。创立了血沉曲线检测分析方法,对非活动性疾病有诊断价值,研制了两代检测仪器,被评价是血沉研究的突破性进展,获国家发明四等奖,两项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获三项专利。

  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

  1.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研究973子课题,主持了复方丹参方药效物质和作用原理研究。建立了在活性导向下进行方剂化学研究的方法,从饮片、有效部位、成分三个层次进行了方剂配伍、配比的规律研究,明确了丹参、三七及药效组分治疗冠心病的最佳比例范围,对冰片合理剂量、作用机制及特殊毒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探索了不同化学层次的作用途径、靶点和整合调节作用规律。建立了小复方二次开发,以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的新模式和技术平台。专家鉴定本项成果是中药现代化基础研究,使中医方剂由经验组方过渡到科学组方,从思路和方法上均有创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成果已转让企业并产业化。

  2.关木通肾脏毒性研究自筹经费较早开展了关木通不良反应系统研究。通过毒理物质和机制研究发现,关木通真正的毒性成分可能是马兜铃酸体内代谢产物马兜铃酰胺;肾毒性不局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至少还有肾间质成纤维细胞,肾小球系膜细胞却很少受损。临床前瞻性研究发现,即使小剂量关木通(1克/日),较长时间使用也会使肾脏发生损伤。将研究结果及时上报国家药监局和药典会。结果被2000年版药典采用,并受药监局邀请,在“中药及植物药国际高级论坛”大会报告。获省级科技进步奖。

  3.舌诊客观化研究组织多学科人员,建立了舌诊文献库及检索系统,进行了大规模健康人舌象调查,建立了舌象数据库,进行了舌血流量、舌苔细菌及脱落细胞学等十余项生理参数研究,创立了舌象色度学、舌红外热象检查技术和方法,建立了舌底诊法,研制了舌色仪、舌津液测定仪等舌诊仪器。研究系统深入,富于创新,在中医诊断现代化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获五项专利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