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扫描二维码
微信关注

首页 > 疾病信息 > 疰夏介绍

疰夏疾病

就诊科室:
[内科] [中医科] [内分泌科] [中医科综合]
相关疾病:
相关症状:

疾病介绍

疰夏是一种季节性病症,主要源于天气的暑热和体质的虚弱。古人预防疰夏一般也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立夏”开始,这一时段的习俗很多,比如上海人就有立夏之日吃茶叶蛋的风俗;第二阶段则从夏天开始,有关“夏至防疰夏”,各地都有一些“吃”的风俗,近人胡朴安在《仪征岁时记》中记载道:“夏至节,人家研豌豆粉,拦蔗霜为糕,馈送亲戚,杂以桃杏花红各果品,谓食之不疰夏”。

病因

疰夏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因素体虚弱、复感受暑热之气而引起的以乏力倦怠、眩晕心烦、多汗纳呆,或有低热等为临床特征的外感热病。夏季的常见病。又名注夏。

症状

疰夏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常见证型有:①气阴两亏型疰夏。证见神疲倦怠,乏力嗜睡,眩晕多汗,心烦口渴,纳呆体瘦。舌胖有齿痕、苔薄、脉细弱。治宜清暑益气养阴,方用清暑益气汤加五味子、白芍等。②暑湿困脾型疰夏。证见神疲倦怠,乏力嗜睡、脘闷纳少,口淡恶心,便溏,苔腻,脉濡。治宜清暑化湿,方用藿朴夏苓汤合六一散。一般夏季过后,病情可自行改善,部分病人可呈现出逢暑必发的周期性特点。疰夏亦为中暑的先兆,若进一步发展可致中暑.

检查

疰夏应该做哪些检查?

暂无相关资料

鉴别

疰夏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疰夏是发生于我们江南地区夏天的一种常见病。患者表现为低热缠绵,精神委顿,食欲不振,口淡口甜,粘腻不爽,大便溏薄,小便短赤。有不少“发热待查”的病人,作过各项检查未见异常,无法做出明确诊断。但根据中医理论,这些症状常属于“疰夏”,依法施治,往往立见良效。

并发症

疰夏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但六气皆根于内,致病因素只有在正气不足时才侵犯人体而致病,其发病机制不仅与气候及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也与人的体质息息相关。临床常见疰夏多发于老弱幼小、气阴不足、脾胃虚弱之人,也有因疰夏每年必发戕伐元气而恶性循环者。

江南地区地势低洼,长夏之季暴热之后连朝淫雨,患病之人每每气阴不足,脾胃虚弱。脾胃为人体受感之器,脾为湿土之脏,胃为水谷之海,湿土之气同类相召,霉湿浊气直趋中州。湿热氤氲,留恋不解,阻滞气机,而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水谷不化精微、饮食不为肌肤。患者不能正常饮食,缠绵可达数周,体内缺少营养补给,人体日渐消瘦,加之湿热交攻,全身不适、低热、委软、头昏、口粘,诸症蜂起。

预防

疰夏应该如何预防?

日常生活,该怎样预防疰夏?

疰夏的治疗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在于预防,在于对一些生活习惯的调节。盛夏来临之际,针对气候因素给人体带来的影响,我们应采取针对性措施。

首先,要保证足够的休息。适当减轻工作压力,调整好心态,保持乐观的情绪,这些必要措施会保持机体良好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夏日避免出汗过多,出汗后及时补充水分,以防耗津伤气,元气受损。潮湿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尽予纠正。其次,适度通风,保持相对干燥是防治疰夏的重要内容。再者,体育锻炼及娱乐活动是调整机体,强身健体,调畅气机,扶助正气的又一个重要途径。运动应该避免在阳光下进行,以室内活动为主,也可安排在晨间或晚上,运动量不宜过大。最后,清淡饮食,有利于和胃养胃,保持健全的肠胃功能,减轻疰夏症状。多食蔬菜,水果,淡水鱼等,少用油腻,辛辣,油炸,腌制食品,平时多食冬瓜,萝卜,番茄,黄瓜,苦瓜,黑木耳,紫菜,有利于化湿祛浊。大麦茶,苦丁茶,菊花茶等可以常常饮用。

需要强调的是,夏日贪凉,过食生冷,也是疰夏的原因之一,须予注意。疰夏虽然不是特别严重的病症,但也需引起我们的重视。只要我们预防在先,积极治疗,它对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可以大大减少。

①指夏令季节发病的一种病证。见《丹溪心法》卷一。其证每逢春夏之交,忽然眩晕,头痛,身倦,脚软,体热食少,频欲呵欠,心烦自汗。治宜益气阴,消暑热,方用补中益气汤去柴胡、升麻,加麦冬、五味、黄柏、生脉散等(见《时病论》)。

②劳病之一。《杂病源流犀烛・暑病源流》:“劳之为病,其脉浮。又手足烦热,寒精自出,脚酸削不能行,小腹虚满,春夏剧,秋冬瘥,谓之疰夏病。”治用黄芪建中汤。

③夏痿之别称。《医碥》卷三:“痿发于夏者,俗名注夏。”《杂病源流犀烛・暑病源流》:“疰夏,脾胃薄弱病也。然虽由脾胃薄弱,亦必因胃有湿热及留饮所致。昔人谓痿发于夏,即名疰夏。”证见倦怠,四肢不举,羸瘦,不能食。

治疗

疰夏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疰夏”,病名中一个“夏”字标明了它是一种季节性疾病。俗谚所说“夏天不热,五谷不结”。热,本是夏之主气,然这个季节逢荫入梅,乍雨乍晴,湿热交蕴,蒸蒸而炽。物感其气则霉,人感其气病疰。故疰夏的发病,以芒种、夏至、小暑为高峰期,如遇到黄梅则要延续到大暑,立秋后症状会渐渐见退,秋分金风送爽,病即霍然。所以,疰夏又是一种具有明显地域性特点的疾患,多见于潮湿多雨的江南水乡。 如此全面考察,则可知疰夏之病机多属气不足而暑热湿盛。据此,治疗本病应从清暑泄热、化湿宽中立法,年老体弱者则益其气阴。常用效方有二:一为部分病人初患疰夏者,其体质尚实,症见食入呆钝、胸闷腹胀、头重身困等,可用正气片或藿香正气软胶囊化湿宽中,每有显效。(附方:藿香9克,桔梗3克,大腹皮9克,白芷9克,苏叶9克,茯苓12克,半夏9克,川朴6克,陈皮6克,白术9克,甘草3克,水煎二汁,分两次服。)二为体质较弱或老年病程日久、精神不支、嗜睡等气阴不足、湿热内困的患者,服清暑益气汤颇有佳效。常年复发的患者,于立夏前连服本方七剂,每能起到预防作用。(附方:党参9克,五味子6克,麦门冬9克,当归9克,青陈皮各4.5克,黄柏6克,神曲9克,甘草3克,水煎二汁,分两次服。)

向全国2万专家即时咨询

我要提问

更多>>

推荐专家

李祖长

李祖长 主任医师

煤炭总医院

中医科

擅 长:

心脏病、糖尿病、关节炎、慢性结肠炎。尤其擅长...[详细]

郑邦本

郑邦本 主任医师

重庆三峡中心医院

中医科

擅 长:

中医内科疑难病症的辨症论治[详细]

方勇飞

方勇飞 主任医师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西医结合科

擅 长:

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详细]

更多>>

推荐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