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扫描二维码
微信关注

首页 > 疾病信息 > 心身疾病介绍

心身疾病疾病

就诊科室:
[心理咨询科] [精神心理科]
相关疾病:
相关症状:

疾病介绍

是一组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疾病,主要特点包括:①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②表现为躯体症状,有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已知的病理生理过程;③不属于躯体形式障碍。心身疾病的流行病学目前尚缺乏大样本的流调资料。国内资料显示,在综合性医院的初诊病人中,有近1/3的患者所患的是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非精神科医生很少关注这些患者的心理因素,也很少把这些他们认为是内科的疾病而看成与精神科相关,因此患者往往接受的是躯体治疗,心理社会因素方面很少得到关注。



病因

  心身疾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在各种因素之间又互有联系和影响。目前对其发病的理论主要有两派:心理动力学理论和心理生理学理论。

  1、心理动力学理论

  这一理论始终重视潜意识心理冲突在各种心身疾病发生中的作用。代表者Alexander 认为未解决的潜意识的冲突是导致心身疾病的主要原因。目前认为,潜意识心理冲突是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变化,作用在相应的特殊器官和具有易患素质的患者而致病的。例如,哮喘的喘息发作和咳嗽症状被认为是“被压抑的哭喊”,目的在于得到他人的帮助;生活环境中对爱情的强烈而矛盾的渴望,可伴随胃的过度活动,具易患素质者就可能引起胃溃疡。因而他们主张对心身疾病的治疗,只是查明并解决所谓致病的情绪因素和心理矛盾。

  心理动力学理论发病机制的不足是片面夸大了潜意识的作用,把躯体疾病的许多症状都解释为潜意识中情绪反应的象征,影响了对其他病因的研究和全面治疗。

  3、心理生物学理论

  这一理论以Cannon的情绪生理学和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为基础。采用量化研究方法来研究有意识的心理因素,如情绪,与可测量到的生理、生化变化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情绪对一些躯体疾病的影响很大,对自主神经系统支配的某一器官和某一系统影响更为明显。此外,他们还探索了心理社会刺激引起的情绪是通过什么途径引起生理生化变化而致病的。在研究过程中,他们不仅重视对心理生理障碍的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而且把心理因素扩大为心理社会因素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强调了人们对环境刺激的心理生理反应,即强调了心理社会的紧张刺激对人体的影响以及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适应性和对抗性等概念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

  相关因素

  1、生活事件

  Schmale研究了亲人分离和忧郁与各种疾病的关系。他发现在住院的大部分患者中都有失落感的诉述(真实的或想象的),并在疾病的症状出现以前,就已感到失去希望和失去帮助。与此相似的报告,有配偶死亡后,存活一方的死亡率和冠心病患病率都有增高。国内康文娥的研究揭示,在一组9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生活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要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说明应激生活事件对心身疾病的影响。

  2、精神应激和情绪反应

  精神应激可以导致或加重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皮肤病等心身疾病。应激事件之所以能致病,实际上是以情绪反应作为中介来实现的。情绪分为正性情绪(即愉快、积极的情绪)和负性情绪(即不愉快、消极的情绪)。正性情绪有益身心。负性情绪一方面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必然反应,对机体有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如果强度过大或持续时间过久,则可能导致机体功能失调而致病。Cannon研究认为胃是最能表现情绪的器官之一;并发现焦虑、抑郁、愤怒等情绪都可使消化活动受到抑制,同时情绪对心血管、肌肉、呼吸、内分泌等功能也存在类似的影响;而情绪的改善则有利于胃溃疡等心身疾病的康复。因此情绪反映是心身疾病的重要中介过程。

  3、个体易感性

  在相同的心理应激背景下,并非每个人都会患心身疾病,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一般认为与个体的素质和生理特点,即个体易感性有关。Mirsky曾对加拿大伞兵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的溃疡病发病研究,探讨情绪、个体易感性与溃疡病的关系,发现紧张训练课增加溃疡病的发病率;另外发现,63例具有高蛋白酶原者中有5人患溃疡病,而低蛋白酶原者则无一人患溃疡病。因此认为高蛋白酶原是消化性溃疡的易感因素之一。

  4、行为模式

  人类的性格特点与躯体疾病的关系,在医学发展史上已经有很多研究。A型行为模式特征是: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成就,一方面雄心勃勃、不知疲倦、好胜,另一方面表现暴躁、易激怒、缺乏耐心,充满敌意,患冠心病以及激发心肌梗死的可能性较大;B型行为模式的特征是:没有很高的抱负,容易满足、随遇而安,此类性格的人则无A型行为模式的人的特点。对其他疾病的临床心理学研究,发现消化性溃疡病的患者大多比较被动、好依赖、顺从、缺乏创造性等;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则表现为宁静、敏感、情感不轻易外露、并有洁癖;癔症患者则往往具有克制自己的情绪,不善于任意发泄,并长期处于孤独、矛盾、忧郁和失望中。

  中介机制

  心身疾病的微观机制目前仍不清楚。宏观方面,认为心理应激因素主要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影响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中介机制,继而影响外观内脏器官而导致心身疾病。

症状

  常见的几种心身疾病

  进食障碍

  1、神经性厌食:其核心症状是对“肥胖”的恐惧和对形体的过分关注,拒绝保持与年龄、身高相称的最低正常体重。

  2、神经性贪食症:患者反复出现发作性大量进食,吃到难以忍受的腹胀为止,有不能控制的饮食感觉,患者往往过分关注自己的体重和体型,存在担心发胖的恐惧心理,在发作期间,为避免体重增加常反复采用不适当的代偿性为包括,自我诱发呕吐、药物滥用、间歇进食等;

  3、神经性呕吐:进食后出现自发地或故意诱发地反复呕吐,不影响下次进食的食欲,常与心理社会因素相关,如心情不愉快等。

  睡眠障碍

  1、失眠症: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易惊醒、自觉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入睡、醒后感到疲乏或缺乏清醒感、白天思睡。患者常对失眠感到焦虑和恐惧,严重的还可影响其精神效率或社会功能。

  2、醒觉不合综合症:由于生活节律的改变,引起白天醒觉不完全,可表现为记忆差、疏懒、不能很好地进行学习,在老年中因影响认知功能而被误认为是痴呆等。

  3、嗜睡症:过度的白天或夜间的睡眠,并非由于睡眠不足或存在发作性睡并登其他神经精神疾病所致,而是常常与心理因素相关。患者每天出现睡眠时间过多或睡眠发作持续一个月以上。

  4、睡眠-觉醒节律障碍:睡眠-觉醒节律紊乱、反常,有的睡眠时相延迟,比如患者常在凌晨入睡,下午醒来;有的睡眠时间变化不定,总睡眠时间也随入睡时间的变化而长短不一;有时可连续2-3天不入睡,有时整个睡眠提前;过于早睡和过于早醒,病人多伴有忧虑或恐惧心理,并引起精神活动效率下降,妨碍社会功能。

  5、睡行症:患者在入睡后不久,突然从床上起来四处走动,常双目向前凝视,一般不说话,询问也不回答,患者可有一些复杂行为,但难于唤醒,常持续数分钟或数十分钟,然后可回床上继续睡觉,醒后毫无记忆。多发生于入睡后不久。

  性功能障碍

  1、性欲减退:成人持续存在的性兴趣和性活动降低,甚至丧失,表现为姓欲望、性爱好、及有关的性思考或性幻想缺乏;

  2、阳痿:成年男性在性活动的场合下有性欲,但难以产生或维持满意的性交所需要的阴茎勃起或勃起不充分或历时短暂,以致不能插入到阴道完成性交过程,但在手淫、睡梦中、早晨醒来等其他情况下可以勃起;

  3、阴道痉挛:性交时阴道肌肉强烈收缩,致使阴茎插入困难感或引起疼痛,主要原因是源于对性生活的物质或恐惧而产生的紧张、担心、害怕;

  4、还有早泄、阴冷、性乐高潮障碍等。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种常见的心身疾病,当患者遇到首次诱发其哮喘发作的场景时,即使没有相应的过敏源,患者也可能出现哮喘发作,一般此类患者具有依赖性强、较被动、懦弱而敏感,容易受情绪的影响。

  消化性溃疡

  胃肠道是最能表现情绪的器官之一,当患者出现睡眠不足、精神疲乏、进食不定时,心理应激及抽烟等都可能引起消化性溃疡。

检查

暂无相关资料。

鉴别

要正确诊断心身疾病必须注意区别以下几种情况
1、心理因素造成的躯体疾病 躯体疾病的起因、恶化或延迟康复与心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2、精神科疾病以类似躯体疾病的症状表现出来 目前精神科分类中称之为躯体化障碍。
3、躯体疾病所出现的精神症状 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所引起的焦虑、抑郁障碍,红斑狼疮引起的躁狂发作,肝性脑病前期出现的精神错乱状态,以及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出现的偏执、妄想症状。
4、精神疾病与躯体疾病同时发生在同一患者中 二者之间无直接因果关系。如精神分裂症患者患有肝炎,两者无直接联系,但精神疾病可能影响对躯体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并发症

  急性短暂性精神病:以精神病性症状为主的短暂精神障碍,患者主要表现为行为、思维紊乱,可伴有片断妄想,并有妄想内容较离奇,同一患者还伴有多种幻觉,日常生活与社会功能可部分损失或严重受损,这类患者多数症状可缓解或基本缓解,如治疗护理得当预后良好。由于这类患者容易给自己或别人造成危险或不良后果,而且不能积极配合治疗,不能主动叙述病情,因此更需要医护人员严密观察病情,及时采取措施,干预病情。针对此类患者的特点,自己在护理实践中采取了相应的护理对策。

预防

心身疾病是心理因素和生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心身疾病的预防也应同时兼顾心、身两方面;和其他躯体疾病一样,防止发病,预防复发。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预防。一是从个体方面来讲,需要个人培养健全的性格;保持良好的情绪,建立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锻炼应对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具有良好的求医行为。二是社会方面来讲,做好家庭预防,以积极的态度去适应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家人之间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避免矛盾激化;做好学校预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塑造良好的性格、个性和素质,使学生能够身心健康地完成学业,并在各方面得以顺利发展、成熟;社会预防方面,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确保各种工作条件无损于健康,形成健康的社会风气,避免人为的精神创伤,个体间相互关照,相互照应,以良好的情感氛围确保每个人的身心健康。具体的预防措施有:心身医学工作者积极宣传心身医学知识,搞好组织建设和人员培训,创造和谐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治疗

  心身疾病的治疗应强调综合性治疗原则,即在原发病躯体治疗的同时兼顾心理、行为等方面的治疗。原发病的躯体治疗主要目的是控制或解除症状,如溃疡病的抗酸治疗。要巩固心身疾病的治疗,减少心身疾病的复发,如果结合心理治疗与必要得精神药物治疗,常常可以获得更为全面的疗效。

  心身疾病的治疗方式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其他治疗。

  心理治疗

  在心身疾病的治疗中,心理治疗应作为一种主要的疗法贯穿始终,帮助患者改变对疾病的不正确态度,并动员家属和有关方面共同配合治疗。常用的有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等。如系统脱敏治疗,即利用交互抑制和消退原理,将单个能引起明显焦虑的刺激,划分为若干由低到高不同等级只能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将刺激反复暴露在患者面前,同时利用生物反馈方法训练患者放松,从而使刺激渐渐失去引起焦虑的作用。用来治疗高血压、溃疡病、偏头痛、支气管哮喘等心身疾病。认知行为治疗则是消除患者不恰当的错误认知,重建合理认知,从而缓解或消除患者抑郁等不良情绪,适合各种心身疾病的治疗。

  药物治疗

  药物的合理利用可以为心理治疗创造条件,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1、西医治疗

  除了对各种具体患病器官的对症治疗外,大部分心身疾病患者是适用抗焦虑及抗抑郁药物治疗的,以控制患者的不良情绪为主要目的。目前临床上被广泛应用的抗焦虑药物有:丁螺环酮、苯二氮窧类,抗抑郁药物如帕罗西汀、舍曲林、氟西汀、文拉法辛、米氮平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患者,可服用谷维素以调节脑功能。对于难治的病例也可以在抗抑郁药的基础上,合用小剂量抗精神病药,无利培酮、奥氮平或喹硫平。

  2、中医治疗

  由于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对心身疾病特别适用。临床资料表明,小柴胡汤、龙骨牡蛎汤、半夏厚补汤、承气汤、甘麦大枣汤、逍遥散、建宁汤等常用方剂,对精神因素引起的躯体病理反应者有良好效果。为了能使用得当,必须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有针对性地使用。针灸对消除症状可取得立竿见影的疗效,但应循证取穴,配合电刺激以增强效果。

  其他治疗

  此外,还有松弛训练以及理疗、水疗、体疗、气功、太极拳、催眠和暗示治疗、道家认知治疗等,对心身疾病均有一定疗效。

向全国2万专家即时咨询

我要提问

更多>>

推荐专家

汪波

汪波 主任医师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心理咨询科

擅 长:

擅长精神病性障碍、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睡眠障...[详细]

田新民

田新民 主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临床心理科

擅 长:

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考试前焦虑、青少年心...[详细]

许克勤

许克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临床心理科

擅 长:

强迫症、社交障碍、焦虑、抑郁症等疾病的诊疗[详细]

更多>>

推荐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