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扫描二维码
微信关注

首页 > 疾病信息 > 小儿遗尿介绍

小儿遗尿疾病

疾病别名:
小儿非器质性遗尿症,小儿功能性遗尿症,小儿夜尿症,小儿遗尿症
就诊科室:
[儿科] [儿科综合] [小儿外科] [小儿内科]
相关疾病:
相关症状:

疾病介绍

遗尿症(enuresis)又称非器质性遗尿症或功能性遗尿症,通常系指儿童5岁后仍不自主地排尿而尿湿了裤子或床铺,但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因。


遗尿症有两种分类的方法。第一种分类是根据遗尿发生的时间而定,当儿童遗尿发生在睡眠中(包括夜间睡眠和午睡),但白天能控制排尿,而且膀胱功能正常,则称为单一症状的夜间遗尿,而当小儿白天清醒时有遗尿,但无神经系统的病变诸如脊柱裂、脊柱损伤等,则称为白日遗尿。第二种分类法将其称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遗尿,所谓原发性是指小儿从小至就诊时一直有遗尿,而继发性是指小儿曾经停止遗尿至少6个月,以后又发生遗尿。

病因

小儿遗尿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遗尿症不是一种疾病,而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一个症状,其发生的因素包括遗传、心理和社会因素、睡眠状况、膀胱功能性容量等。


(二)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 遗尿症儿童常有家族史,单卵双胎的孪生儿共同发病的概率高于双卵双胎者,双亲有遗尿症者,在后代中发现有遗尿症者达77%;父母中1人有遗尿症者,子女患遗尿症为44%。然而,仅仅白天有遗尿症的儿童似乎与遗传无关,而那些白天和黑夜均有遗尿的儿童,有明显的男性家族遗传史。Shaffer等(1984)发现阳性家族史在原发性遗尿和继发性遗尿中都很常见,说明遗传因素起一定的作用。最近丹麦的一些研究证实遗尿的显性基因是在第13号染色体上,这一发现为遗尿症的遗传学研究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2.早产 遗尿症的流行病学研究证实,早产是儿童日间遗尿最显著的一个高危因素。这些早产儿除了有遗尿之外,还往往伴随其他的问题,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有学者提示这可能是轻微神经损伤的缘故。


3.不能从睡眠中觉醒 遗尿儿童的父母常常报道他们的子女有睡眠过深和难以唤醒的现象。实际上夜间遗尿与睡眠深度无关,遗尿可以发生在睡眠任何阶段中,其主要问题是当膀胱充盈时,患儿不能从睡眠中觉醒。临床上根据患儿夜间是否自己醒来去厕所排尿、是否要他人唤醒还是自己醒来。


4.心理和社会因素 强烈的应激因素如幼儿时期的不良遭遇(父母离异、死亡、儿童与父母突然分离、因病住院或意外事故)、初入学不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等均可导致儿童在控制排尿的关键时期因心理紧张而遗尿。遗尿症儿童也常有较多的行为问题和情绪问题,如多动、抽动、不合群、害羞、脾气古怪等,据报道,遗尿症儿童中约10%有注意缺陷障碍,男孩多于女孩。


5.膀胱容量小 遗尿症儿童的膀胱容量较无遗尿的同龄儿童小。正常儿童的每次尿量约10ml/kg,而遗尿症的小儿其尿量达不到应有的膀胱的容量。一般来说,这些儿童的平均每次尿量小于10ml/kg,白天排尿频繁(>7次),有尿急现象,晚上遗尿次数可以不止1次,尿量可或多或少。


6.便秘 遗尿症儿童常有便秘的问题,特别多见的是日间遗尿的儿童,这是因为便秘时,直肠壶腹部的粪块强烈地刺激感觉神经,影响大脑对膀胱的充盈的感知而造成遗尿。


7.血管加压素的缺乏 血管加压素在夜间升高,使儿童在睡眠中尿量减少。有一些仅夜间遗尿的儿童因为血管加压素缺乏正常的昼夜分泌节律,致使夜间尿量增多,超过膀胱的容量,造成遗尿。患儿常在入眠后不久即遗尿,一般在夜眠最初1/3的时间发生遗尿,且尿渍大,如家长唤醒患儿排尿,则可无遗尿现象。

症状

小儿遗尿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据报道,原发性遗尿占大多数,其中尤以夜间遗尿最常见,以男孩多见,夜间遗尿者约有半数每晚尿床,甚至每晚遗尿2~3次,白天过度活动、兴奋、疲劳或躯体疾病后往往遗尿次数增多,日间遗尿较少见。遗尿患儿常常伴夜惊、梦游、多动或其他行为障碍。


1.患儿和家庭的评估 在评估的过程中,取得患儿和家庭的信任,这是遗尿症治疗的一个前提。


2.病史 应当详细地采集病史,包括遗尿开始发生的时间,发生的频度,是白天遗尿还是夜间遗尿,是原发性的还是继发性的以及尿量的多少。如是夜间遗尿,每晚遗尿的次数等。家长携患儿就诊的理由及何时开始就诊等。


病史中需了解有关社会心理方面的问题,例如患儿对遗尿的感觉如何;家庭中,父母及患儿,谁对此最为烦恼;父母是否因遗尿而惩罚患儿;患儿是否要求治疗,家庭中最近或经常有无情绪冲突;遗尿对儿童生活有无影响;患儿是否因为遗尿而不能参加集体活动如夏令营、春游等;父母对遗尿的了解程度以及他们对患儿的要求是否合理。


病史中还要包括家族史及以往治疗的情况。父母或近亲是否有遗尿史,如有,何时消失;以前治疗的日期,持续的时间及疗效;治疗方法包括服药或其他措施。此外,还应询问患儿每天清醒时排尿的次数,有无尿急、尿流细等现象,以排除泌尿系统的器质性病变。还应了解患儿的大便情况,有无便秘或遗粪情况;在睡眠方面,要了解患儿在睡眠中是否易被唤醒。其他如食物过敏与遗尿的关系也需要考虑。


3.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的重点是腹部的触诊、生殖器的检查,以及神经系统的检查,另外应观察脊柱下端外观有无小凹及皮肤异常。如病史中有排尿时的异常,还需观察儿童排尿情况。大多数遗尿症儿童在体格检查中无异常发现。


4.实验室检查 应进行尿常规或尿培养检查以排除尿路感染、慢性肾脏疾病等。尿比重测定排除因血管加压素缺乏所致的遗尿。大多数遗尿症儿童的病因并不复杂,但也有少数病例需要作详细的检查。遗尿症的实验室检查流程见图1。






5.诊断标准 根据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研究用诊断标准,WHO,1993,中文版)诊断依据为:


(1)儿童年龄与智龄至少5岁。


(2)不自主地或有意尿床或尿湿裤子,7岁以下每月至少2次,7岁以上每月至少1次。


(3)不是癫痫发作或神经系统疾病所致的遗尿,也不是泌尿道结构异常或任何其他非精神科疾病的直接后果。


(4)不存在符合ICD-10类别标准的任何其他精神障碍的证据,如精神发育迟滞、焦虑症、抑郁症等。


(5)病程至少3个月。

检查


小儿遗尿应该做哪些检查?


血、尿、便常规检查正常,一般实验室检查正常。应排除尿路感染、慢性肾脏疾病等,应进行尿常规或尿培养检查,尿比重测定可排除因血管加压素缺乏所致的遗尿。


应做脊柱骨片检查,必要时做泌尿系统影像学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


鉴别

小儿遗尿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遗尿症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神经系统疾患 遗尿也见于骶部发育不良及脊膜膨出患者中。一般鉴别上无困难,但对一些隐性患者,常易忽略。这类患儿除表现遗尿外,常有下肢无力等表现。骶部X线摄片、神经系统检查常可明确诊断。


2.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可诱发遗尿。若经过治疗后,尿路症状消失,遗尿现象也随之消失。


3.尿失禁 尿失禁常为器质性因素或泌尿系统的结构异常所致,如包茎、尿道口狭窄、糖尿病等。持续性尿失禁可见于膀胱外翻、尿道下裂以及异位输尿管开口。异位输尿管开口多见于女孩,其开口可能在尿道远端及阴道内。


4.尿路梗阻 尿路梗阻最常见部位为后尿道瓣膜处,其占男性新生儿尿路梗阻的50%,常伴有膀胱逼尿肌无抑制性收缩,其中25%患儿有尿失禁。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是尿流变细,从婴儿时期出现滴尿,后期可出现上尿路功能损害,尿道造影及膀胱检查常可做出诊断。


并发症

小儿遗尿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一般无并发症,但可致精神紧张、自卑、焦虑。


预防


小儿遗尿应该如何预防?

应从小为儿童建立良好的作息制度和卫生习惯,掌握夜间排尿规律,定时唤醒或使用闹钟,使儿童逐渐形成时间性的条件反射,并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此外,应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避免不良的环境刺激所造成的遗尿。当儿童面临挫折和意外时,家长应善于疏导,帮助儿童消除心理紧张,当儿童出现遗尿后,不应责备或体罚,应寻找原因,对症治疗。


在训练儿童排尿时,要先让其懂得“尿意”后有排尿的意愿,在尿湿后有不快的感觉。儿童的排尿训练要与其发育水平相协调,指导父母注意儿童对排尿训练的反应,如儿童拒绝,父母不要强制性地干预,应适当推迟训练时间。


治疗

小儿遗尿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一)治疗


遗尿症应强调综合性的治疗,其内容包括:


1.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 首先,要对患儿及其家庭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寻找家庭环境中的紧张因素,询问患儿对遗尿的想法,向家庭和患儿解释遗尿的原因,进行对症治疗,并掌握患儿遗尿的规律,设法使患儿在觉醒状态下排尿。对夜间遗尿的患儿,晚餐后应限制液体摄入量,并在睡前将膀胱排空。遗尿患儿白天应避免过分紧张和疲劳。


2.排尿功能训练 白天做膀胱扩张训练,具体方法是:让患儿尽量多饮水,白天当患儿欲排尿时,嘱其延缓排尿,直至不能耐受为止。在排尿时让患儿突然停止一会儿,然后再继续排尿。这样的训练方法使那些膀胱容量小,二次排尿间隔时间短的遗尿症患儿体会到膀胱胀满的感觉,并延长排尿的间隔时间。对于年长的遗尿儿童,还可作括约肌的训练,以帮助患儿控制排尿。对小儿来说,难以作直接的括约肌训练,故训练中采用的是间接的方法。括约肌训练可分作两个步骤,先是让患儿交替紧闭双眼,然后睁大眼睛,每天做3~5min,持续1周。接着教患儿在仰卧位时,双足交替背屈和跖屈。


3.行为疗法 该方法安全可靠,有比较确切的疗效,包括下述一系列措施。


(1)置日程表:记录影响遗尿的可能因素,如睡眠时间、傍晚液体摄入量、白天活动情况、情绪等。


(2)强化:当患儿未出现尿床时,在日程表上贴红星以表示表扬,增强患儿控制遗尿的信心和能力;当患儿出现尿床时,则在次日要求其与家长一起清洁床铺和衣物。


(3)逐步延迟夜间唤醒时间:当患儿能在闹钟唤醒后排尿时,采用逐渐延迟闹钟唤醒的时间,使患儿睡眠时间逐渐延长的同时,增加膀胱的容量,一般需6~8周。


(4)报警器的使用:让患儿睡在一个特别的床垫上,床垫内放着分别用纱布包好的两个电极,电极的一端与电铃或报警器连接,另一端与电池连接。当患儿遗尿时,少量尿液使纱布潮湿而导电,并使电路连通,由此发出警报声而唤醒患儿起床排尿,经反复应用和适当奖赏后,患儿睡眠中尿床的尿渍会逐渐减小,最后当膀胱充盈时会自动起床排尿。


报警器使用过程中应记录每晚报警叫唤的次数,描述尿渍的大小,从遗尿次数的减少或尿渍变小反映改善的情况,当患儿连续2周无遗尿时,则进入下一阶段的治疗,即在睡前给患儿饮450~900ml的液量,患儿如果膀胱容量较小,液体宜逐渐增多,每次增加60ml左右,夜间仍使用报警器,尽管在下一阶段开始时可使患儿再度出现遗尿,但经过数周后,遗尿现象可消失,当患儿又有连续2周无遗尿,则可停止使用报警器,而且睡前无须再饮水。据报道经过这样的治疗,遗尿复发率可减少到10%~15%。


4.药物治疗


(1)丙米嗪:此药能减少夜间遗尿,主要作用机制为减轻睡眠深度,使遗尿儿童能觉察到膀胱的涨满。丙米嗪6岁以下儿童不宜应用,6岁以上儿童一般在晚上睡前1h口服,剂量范围为每次1.0~1.5mg/kg。丙米嗪不良反应为头昏、便秘、心悸、口干和眼花。如药物过量,可引起不良反应,症状为抽搐、室性心动过速和意识丧失。此药不宜在那些家庭环境不稳定的遗尿儿童中应用。用药过程中,当遗尿纠正后,药物应维持6个月,然后逐渐减量至停药。


(2)醋酸去胺加压素:这是一种合成的神经垂体激素,主要用于因血管加压素缺乏的遗尿儿童,这些患儿的膀胱容量正常,常有夜间和(或)白天遗尿,夜间尿量增多,晨尿比重低,首量为睡前口服0.2mg,如疗效不显著可增至0.4mg,连续使用3个月后停用至少1周,以便评估是否需要继续治疗。治疗期间需限水,一般在服药前1h到服药后8h内限制饮水量。此药对少数儿童可引起头痛、恶心、胃痛或鼻出血。


5.中医治疗 祖国医学认为遗尿系肾气不足,膀胱不能制约小便之故。常用各种方剂作补肾治疗如六味地黄丸、桑螵蛸散方加减治之。亦可用针刺关元、气海、三阴交、膀胱俞、肾俞等穴,每天针1次,对遗尿有一定的帮助。


6.饮食治疗 遗尿同时有便秘的患儿,应指导家长给予患儿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对有明显食物过敏史的儿童,如牛奶、巧克力或其他食品,应避免摄入这些过敏食品。


(二)预后


经过训练、心理、行为等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应注意避免过劳、精神刺激、疾病及天气寒冷时的再发。


遗尿症可能导致儿童各种不良的行为如自尊心低下、情绪问题、学习问题等。正是由于这些问题,因此遗尿症既不能忽视,也不能带有责备的处理,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并仔细随访,避免由此而产生的各种不良后果。


向全国2万专家即时咨询

我要提问

更多>>

推荐专家

谭明贤

谭明贤 主任医师

重庆三峡中心医院儿童分院

儿内科

擅 长:

长脑血管病,痴呆、头痛、癫痫、多发性硬化及周...[详细]

杨光

杨光 副主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

小儿内科

擅 长:

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及常见病[详细]

徐淑云

徐淑云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小儿内科

擅 长:

内科[详细]

更多>>

推荐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