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扫描二维码
微信关注

首页 > 疾病信息 > 鼠咬热介绍

鼠咬热疾病

就诊科室:
[传染科] [传染病科]
相关疾病:
相关症状:

疾病介绍

  鼠咬热(rat bite fever),是因家鼠和其他啮齿类动物咬伤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原菌为小螺菌和念珠状链杆菌。在我国出现的主要为小螺菌鼠咬热。

病因

  (一)发病原因

  致病菌为小螺菌(spirillum minus)和念珠状链杆菌(streptobacilus moniliformis)。小螺菌或称鼠咬热螺旋体,长约3~5μm,两端尖,有2-6个规则螺旋,有鞭毛,运动迅速。由啮齿类动物传染,如鼠、猫、松鼠、猪等等。实验用鼠也可引起感染。念珠状链杆菌,长1~3μm,呈圆形、卵圆形或梭形等,常排列成链,形如念珠,革兰染色阴性。除由上述动物传染外,还可由污染的牛奶和食物传染。小螺菌常存在于鼠的眼、鼻、口、咽部分泌物及齿龈血中,念珠状链杆菌是野生鼠和实验用鼠的正常菌群,后者可转变为无胞壁的L型。

  (二)发病机制

  鼠咬热一般通过鼠咬伤而致病,但念珠状链杆菌也可通过染菌饮食传播。人被病鼠咬伤后,细菌经伤口进入淋巴系统并引起局部淋巴结炎,进入血循环中可致菌血症、毒血症。念珠状链杆菌或食入被病原菌污染的食物而发病。

  小螺菌型在咬伤部出现炎症,有单核细胞浸润、水肿、坏死;局部淋巴结及淋巴管也同时发炎,淋巴结呈增生性肿大,随后小螺菌由此多次人血和引起反覆发作。

  念珠状链杆菌型基本病变为各脏器充血、水肿、单核细胞以及浆细胞浸润。可有心内膜炎,肝、脾、肾梗死,间质性肺炎、心肌炎、肾炎、肾上腺炎、关节炎等。正常细胞出现退行性改变,少数被咬伤部位出现炎症反应。

症状

  症状:

  发热、皮疹和全身症状是二者共同的表现。人被鼠咬伤后,并不会马上发病。经过一段潜伏期后,原来被鼠咬伤已愈合的伤口又出现红肿和疼痛,或出现水疱、坏死和溃疡,同时局部淋巴结肿大。全身症状表现为寒战、高热,发热时会出现各种形态的皮疹,伴有肌痛和关节疼痛。如此反复发作多次,体内产生抗体后自愈。

  小螺菌型 潜伏期较长,约1~4周。一般在多次发作时,症状越来越轻微,几次后自愈。6%的患者不经治疗可致死。

  发热:突然发生高热、寒战,间歇性发热(可高达40℃以上) 。发热持续2~6天后热退,间隔2~10天后重复发热。如此呈回归型反复发作,复发1~2次或多次后大多经2~3个月自愈。

  皮肤症状:叮咬部位伤口又重新红肿和疼痛,出现水疱、坏死及下疳样溃疡。皮损初起为红斑,多见于腹部,像玫瑰疹,扩大,呈紫红色,形成发硬的斑块。

  关节炎少见, 局部淋巴结显著增大,可发生淋巴管炎。呕吐、肌痛、关节痛及脾脏增大,甚至发生惊厥。如不加疗,能每隔10~15日重发一次,可致贫血和营养不良。

  重者可见腹泻、便血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谵妄、昏迷、颈强直、惊厥等。

  链杆菌型 潜伏期短,一般为l~10天。有长达22 天者。若无并发症发生,病程持续2 周,可自动消退。病死率为10%左右。

  发热:突然出现寒战、高热、热型不规则或呈间歇性,于l~3 天后缓解,以后热度可再度上升,但规律性不如小螺菌鼠咬热。

  皮疹:咬伤处很快愈合,无硬结溃疡,也无淋巴结肿大。2~4天后出现泛发性麻疹样皮疹,呈离心分布,常累及手掌足趾,亦可为麻疹样,有时有瘀点、瘀斑或融合成片,皮疹可持续l~3 周,大约20%退疹后出现脱屑。严重者出现紫癜进而成脓疱。皮疹一般不复发。

  关节受累:多发性游走性关节痛或关节炎,以腕、肘等关节多见。受累关节有红、肿、痛或见关节腔积液。少数未经治疗者可持续或反复出现发热和关节炎,偶有迁延数年者,极少有后遗关节运动障碍。

  其他症状:头痛、背痛、呕吐、可发生胸腔积液、心内膜炎、肺炎和败血性梗死。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有明显的鼠咬伤病史、发热、皮疹和全身症状以及辅助检查,诊断不难。对小螺菌所致须从寻找病原体,在黑地映光镜下检出螺旋体或将涂片染色后检查。对于链杆菌所致的病例,除上述方法找病原体外,可用气-液相色谱法(1985)作快速诊断。

检查

  血象:白细胞计数(10~20)×109/L,核左移,念珠状链杆菌有的可高达(20~30)×109/L,小螺菌所致者多次复发后出现中度贫血。

  暗视野检查和细菌培养:可作血或关节抽液培养链杆菌。可用患者的血接种动物,小白鼠腔接种1~2 周内死亡,其血中含有病原菌。 Wright染色、暗视野检查来检测病原菌。

  特异性抗体:小螺菌型的康氏及华氏血清反应多呈弱阳性,念珠状链杆菌型特异性凝集试验效价在病后第10日达1∶80,最高效价在病后1~3 个月达4 倍以上,这种凝集抗体可长达2 年以上,阳性可作为辅助诊断,但阴性不能排除本病。荧光抗体和补体结合试验也有助诊断。

  PCR法检测:近年来采用PCR 法对急性期患者血、脓液、关节腔液检测念珠状链杆菌DNA准确率高,有早期诊断价值。



鉴别


  主要是鉴别小螺菌病例与链杆菌病例。两型病原体不同,前者潜伏期长,鼠咬局部有硬结性溃疡,发病时一般已愈合,但可多次复发;而后者潜伏期短,有渗出性关节炎,复发少见。

  此外,应与回归热、疟疾、钩端螺旋体病、慢性脑膜炎菌血症、野兔热、猫抓热、立克次体病及川崎病相鉴别。与其他原因引起的皮疹相鉴别,如风疹、化脓性蜂窝织炎、病毒疹、败血症、流脑及药物性皮疹等。


并发症

  两种病原菌均可引起心内膜炎、支气管肺炎、支气管炎、继发性败血症。

  念珠状链杆菌型:急性期可并发支气管肺炎、肺脓肿形成,睾丸炎,心包炎,脾、肾梗死。最常见而严重的合并症为细菌性心内膜炎,尤其是有心脏瓣膜病变者更易发生。

  小螺菌型:可有心内膜炎、肾炎、脑膜炎、肝炎等并发症。

预防

  控制鼠密度,适时进行灭鼠。 居室通道门加装25~30厘米的门槛或防鼠板,防止老鼠进入居室。

  防止被鼠或其他动物咬伤。与鼠有接触的实验工作人员应注意防护,戴手套。万一被咬伤除局部治疗外,应立即注射青霉素预防。每日成人120万U,儿童80万U,疗程3d。


治疗

  (一)治疗

  叮咬后立即局部清洗伤口,用浓苯酚涂皮肤伤口继之以乙醇洗净中和,伤口用0.02%呋喃西林或0.2%雷氟奴尔(依沙吖啶或0.2%新霉素或0.1%~0.2%新洁尔灭抢救。

  青霉素,每日成人量为120万-160万U,儿童为80万U,分2次肌注,疗程10- 14d。小螺菌型可用较小剂量1次30万U的普鲁卡因青霉素肌肉注射,就能控制感染。对感染时间较长者有时须连续注射6~7日才能痊愈。病原菌为L型耐药菌者,青霉素剂量加大至每日600万U以上(成人), 如发生心内膜炎剂量每日1200万U以上,疗程4~6周,并与链霉素、庆大霉素等合用。对两种病原体不易分清的病例,亦宜治以较大量青霉素。

  可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合用。如对有青霉素过敏者,改用链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头孢菌素等。选用红霉素每日1.5~1.8g,口服或静滴,疗程7d。

  (二)预后

  可有心内膜炎、肾炎、脑膜炎、肝炎等并发症。6%-10%的患者不经治疗可致死。

向全国2万专家即时咨询

我要提问

更多>>

推荐专家

卢书伟

卢书伟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传染病治疗室

擅 长:

各种传染病及各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诊断,重症肝...[详细]

袁进

袁进 副主任医师

重庆市江津区中心医院

感染病科

擅 长:

擅长于乙肝抗病毒治疗以及重型肝炎、肝硬化上消...[详细]

何李佳

何李佳 副主任医师

重庆市九龙坡区第二人民医院

感染科

擅 长:

擅长诊治肺结核、急、慢性肝炎、带状疱疹、痢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