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扫描二维码
微信关注

首页 > 疾病信息 > 嗜皮菌病介绍

嗜皮菌病疾病

疾病别名:
潜蚤病,嗜皮菌症
就诊科室:
[皮肤科] [皮肤性病科]
相关症状:

疾病介绍

嗜皮菌病(dermatophilosis)是由刚果嗜皮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本病主要在动物中传播,是感染家畜和野生动物引起的疾病,已在非洲、亚洲、大洋洲、欧洲和南美洲等地发现。人类感染病例罕见。1960年Dean等在美国纽约发现4例患者在与病鹿接触后发生了此病。本病预后良好,不经治疗亦可自愈。迄今未发现系统性感染的病例。

病因

嗜皮菌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嗜皮菌属放线菌目嗜皮菌科,典型菌种为刚果嗜皮菌。其主要特征为好氧或兼性厌氧,基内菌丝体粗,0.5~5µm,被硬胶质囊包裹着,横隔分裂,成熟后菌丝体裂为碎片和球状体,遇合适条件变为能运动的孢子(游走孢子)。孢子直径0.5~1µm,顶端生5~7根鞭毛,萌发成菌丝,波曲状,有横隔。孢子可在菌丝体内萌发。在人工培养条件下,菌丝体按纵、横方向分裂产生扁平体,横向分裂产生侧支。


(二)发病机制


嗜皮菌侵入人体,萌发成菌丝,菌丝体按纵、横方向分裂产生扁平体,横向分裂产生侧支。遇合适条件,孢子可在菌丝体内萌发。变为能运动的孢子(游走孢子),导致损害。损害溃破时,呈淡红色火山口样表现,伴有淡黄白色脓液渗出。损害恢复过程中,先出现带棕色的结痂,持续数天至1周,形成带紫红色的瘢痕。

症状

嗜皮菌病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嗜皮菌症常发生在牛、马、鹿和山羊等动物身上,人接触有病动物即可能发病。一般在接触2~7天,在一侧或双侧手背、前臂出现多数无痛性淡白色丘疹或脓疱,直径2~5mm,周围有充血带。损害溃破时,呈淡红色火山口样表现,伴有淡黄白色脓液渗出。损害恢复过程中,先出现带棕色的结痂,持续数天至1周,形成带紫红色的瘢痕。


根据流行病史、与动物接触史、典型临床表现、皮损渗出物涂片,姬姆萨染色镜检及分离培养鉴定而确诊。

检查

            
            

嗜皮菌病应该做哪些检查?


皮损渗出物涂片,姬姆萨染色镜检及分离培养,菌落初为白或灰色,后变为橙色至黄色。革兰染色阳性,不抗酸。胞壁Ⅲ型,糖类型β(含马杜拉糖)。用牛心浸液血琼脂在有氧和含5%~10%二氧化碳的气体中,37℃培养均生长良好,可见气生菌丝,在27℃培养生长较慢。用沙堡琼脂培养不生长。


鉴别

            

嗜皮菌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根据流行病史,与动物接触史,典型临床表现,皮损渗出物涂片,姬姆萨染色镜检及分离培养鉴定而确诊。 


并发症

            

嗜皮菌病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预防

            

嗜皮菌病应该如何预防?


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是本病防治的关键。 


治疗

嗜皮菌病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一)治疗


对症治疗或不经治疗,皮损常在3~14天内痊愈。


(二)预后


本病预后良好,不经治疗亦可自愈。迄今未发现系统性感染的病例。


向全国2万专家即时咨询

我要提问

更多>>

推荐专家

李恒进

李恒进 主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

皮肤科

擅 长:

皮肤病性病、老年性皮肤病、皮肤美容[详细]

更多>>

推荐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