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扫描二维码
微信关注

首页 > 疾病信息 > 皮肤颌口虫病介绍

皮肤颌口虫病疾病

疾病别名:
皮肤颚口线虫病
就诊科室:
[传染科] [传染病科] [皮肤科] [皮肤性病科]
相关疾病:
相关症状:

疾病介绍

皮肤颌口虫病(gnathostomiasis cutis)是一种少见的由有棘颌口虫属(gnathostoma)所感染的皮肤病。

病因

皮肤颌口虫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致病的颌口虫有两种,即有棘颌口虫及猪颌口虫,以前者为多见。


(二)发病机制


吞食的幼虫侵入胃壁,在组织中游走,可引起炎症、水肿、贫血、坏死,慢性皮损可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此虫可到达体内任何部位。

症状

皮肤颌口虫病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临床表现轻重不同。可从无自觉症状到症状严重。在幼虫入侵1~2天,可出现发热、不适、厌食、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荨麻疹。幼虫在皮下移行,初发为约蚕豆大小、圆形非凹陷性硬结或斑块,呈淡红至鲜红色,触之较硬,颇似血管性水肿,随虫体的移行,损害呈匐行性条索状硬块。自觉灼痒或剧烈触痛,约经1~4周左右,肿块即可消退,遗留蚕豆大小硬结,表面有色素沉着及少量鳞屑。发生于眼睑、阴囊等皮下组织松软部损害特明显,经过中可继发脓肿。


损害多限于皮肤,以腹部、背、四肢、头面部多见。


发病期间可伴有发热、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偶有内脏(肺、脑、膀胱)及眼部受累者。可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头痛、四肢痉挛、癫痫样发作及虹膜炎、角膜炎、葡萄膜炎等眼症状,甚至失明。


食生食或不熟的上述鱼类及被污染的生水等历史。潜伏期长短不一,可由数天、数周至数年不等。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及实验室检查。

检查


皮肤颌口虫病应该做哪些检查?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蚴虫移行时可出现淋巴细胞浸润。


组织病理:皮下组织内可检见蚴虫,周围有多数嗜酸性粒细胞。


鉴别

皮肤颌口虫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应与血管性水肿鉴别。血管性水肿发生及消退均较本病迅速,损害多发于皮肤松软部位,不呈移动性条索状硬块,自觉瘙痒,不感剧痛。


并发症

  约1/3的病人常在第8~17天,因心肌炎、肾功能衰竭、惊厥、昏迷而死亡。幸存病人恢复期并发症有睾丸炎、复发性肝炎、横贯性脊髓炎、骨髓炎、眼炎、腮腺炎等。



预防

  1.对来自疫区的旅客要进行身体健康的询问,对有高烧、恶心、呕吐、腹泻、头痛、肌肉疼痛等症状的病人应限制入境。禁止进口来自疫区的猴类动物,对其他动物也应实行检疫。

  2.一旦发现病例应立即报告,严密隔离,对密切接触者也应进行观察和隔离。对接触者和传染源的调查,找出在患者起病后3周内与其有密切接触的所有人,并对其进行密切监测。

  3.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时要采取呼吸防护,病人的排泄物、痰、血和病人接触过的所有物品,高压消毒、焚化或煮沸消毒。实验室研究有很大的危险性,进行相关实验的试验室应达到P4级标准。饲养和解剖可疑猴时,也要同样采取严密的预防措施。



治疗

  (一)治疗

  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对其主要依靠早期发现、早期隔离、对症治疗以及积极的支持治疗。

  支持治疗

  应卧床休息,严格施行消毒措施,以避免传播。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对症和并发症治疗

  包括退热、镇静、氧疗、止血、保护重要脏器的功能等。有明显出血者应输新鲜血,以提供大量正常功能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血小板数明显减少者,应输血小板;对合并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者,可用肝素等抗凝药物治疗。心功能不全者应用强心药物;肾性少尿者,可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限制入液量,应用利尿剂,保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必要时采取透析疗法;肝功能受损者可给予保肝治疗。重症病人可酌情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抗病毒治疗

  在病程的前6天内使用效果最好,例如利巴韦林静脉给药,首剂30 mg/kg,以后按每6小时15 mg/kg用药4天,再按每8小时8 mg/kg继续用药6天。

  (二)预后

  急性发热常持续2周,约1/3的病人常在第8~17天,因心肌炎、肾功能衰竭、惊厥、昏迷而死亡。

向全国2万专家即时咨询

我要提问

更多>>

推荐专家

李恒进

李恒进 主任医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

皮肤科

擅 长:

皮肤病性病、老年性皮肤病、皮肤美容[详细]

更多>>

推荐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