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扫描二维码
微信关注

首页 > 疾病信息 > 钩端螺旋体病介绍

钩端螺旋体病疾病

就诊科室:
[传染病科] [传染科]
相关疾病:
相关症状:

疾病介绍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有致病力的钩端螺旋体所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其流行几乎遍及全世界,在东南亚地区尤为严重。我国大多数省、市、自治区都有本病的存在和流行。钩端螺旋体病是全身性感染疾病,病程常呈自限性,由于个体免疫水平上的差别以及菌株的不同,临床表现可以轻重不一。轻者可为轻微的自限性发热;重者可出现急性炎症性肝损伤、肾损伤的症状如黄疸、出血、尿毒症等,也可出现脑膜的炎性症状如神志障碍和脑膜刺激征等;严重病人可出现肝、肾功能衰竭、肺大出血甚至死亡。

病因

  钩端螺旋体属于螺旋体目(order Spiroehaetalis) 密螺旋体科(family Treponema-taceae),钩端螺旋体属(genus Leptospira)。是一种纤细的螺旋状微生物,菌体有紧密规则的螺旋,长4~20μm,宽约0.2μm。菌体的一端或两端弯曲呈钩状,沿中轴旋转运动。旋转时,两端较柔软,中段较僵硬。

  光学显微镜下钩端螺旋体钩端螺旋体不易着色,在普通显微镜下难以看到,需用暗视野显微镜观察,在黑色背影下可见到发亮的活动螺旋体(如图)。亦可用镀银法染色检查,菌体呈深褐色或黑色。由于钩端螺旋体的直径很小,菌体柔软易弯曲以及其特有的运动方式,所以能穿过孔径为0.1~0.45/μm的滤膜,并能穿入含1%琼脂的固体培养基内活动。

  钩端螺旋体对热、酸、干燥和一般消毒剂都敏感。在人的胃液中30分钟内可死亡。在胆汁中迅速被破坏,以致完全溶解。在碱性水中(pH7.2~7.4)能生存l~2个月,在碱性尿中可生存24小时,但在酸性尿中则迅速死亡。

  50~56摄氏度半小时或60摄氏度10分钟均能致死,但对低温有较强的抵抗力,经反复冰冻溶解后仍能存活。钩端螺旋体对干燥非常敏感,在干燥环境下,数分钟即可死亡。常用的消毒剂如:1/20,000来苏溶液,1/1000石碳酸、1/100漂白粉液均能在10~30分钟内杀死钩端螺旋体。

  当前钩端螺旋体属分为两个种即:问号钩端螺旋体(L.interrogens)和双曲钩端螺旋体(L.biflexa),前者对人与动物致病,后者自由生活。

症状

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是极复杂多样的,轻型病例可以无明显症状,严重的则甚至可以引起死亡。不同菌型和同一菌型的不同毒力株,以及由于受感染者的个体差别和免疫力的差异等因素,都能影响临床表现。另一方面钩端螺旋体侵犯不同的脏器,所以,其临床症状实为在流行性感染性疾病基本表现的基础上,加上脏器受损的症状如肝炎、肾炎、脑膜炎、肺炎、出血等。
1.潜伏期  本病的潜伏期多为5~10天。潜伏期最短1天,最长有达35天者。
2.临床表现  多数病例为突发4~7日自限性无黄疸病,特征为发热骤起、头痛、肌痛、发冷、咳嗽、胸痛、颈硬等。约10%病例出现黄疸、出血、肾衰竭及神经功能失常。体征有发热38℃~40℃、结膜溢血、肝肿大、脾肿大、弥漫性腹部压痛、肌肉压痛、脑膜病征(12%~40%)以及躯干斑性、荨麻诊性或紫癜性皮疹)等。
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可极悬殊,轻者可无任何自觉症状或仅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重者可出现肝、肾功能衰竭、肺大出血甚至死亡。

检查

1.血象  白细胞计数大多增高,半数左右在1万~2万/mm3,最高可达6万/mm3或以上。血小板可见减少。
血沉增快是本病一个特征,一般可持续2~3周。
2.肝功能检查  黄疸患者的血清胆红质增高视黄疸的消长而变动。
3.尿及肾功能检查  钩端螺旋体对肾脏的损害比较普遍,比较严重,所以相当多数患者有程度不同的肾功能异常。
4.病原学检查  病期第一周病原体存在于血流中,此时从血液中找到钩端螺旋体的机会较多。第一周以后,体内逐渐产生抗体,病原体在血流中消失,血中找到病原体的机会极小。从第二周起,血中抗体滴度逐渐增高,血清学检查的阳性率亦逐渐增高。此时病原体从尿中排出,从尿中可找到钩端螺旋体。因此,在运用实验室特异检查时,应注意病期,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才能获得满意效果。特异的实验室检查,可从病原学及血清学两方面进行。
5.其他  患者可出现不正常心电图;大约有40~80%的患者在病程中出现异常的肺部x线图象,其表现可有四种类型:①点状边缘模糊病变,也可融合成小片,属于出血性炎性的实质性改变;②局限性大片状浅而模糊的阴影,属于出血性肺炎,③间质性炎性浸润所致的弥漫网状阴影及④单纯的肺纹理增多。病变出现的最常见时间在病期第6~9日,最早的在第3天,最迟的在第14天,病变绝大多数在3~5日后消失。

鉴别

1)发热  与其它急性发热性疾患鉴别的有:流感、上呼吸道感染、伤寒、疟疾、急性血吸虫病、恙虫病、肺炎、流行性出血热等。除依靠临床特点外,流行病学史往往对鉴别诊断提供线索,尿检查的不正常结果以及氮血症的出现对鉴别诊断常可提供重要依据。
2)黄疸应与黄疸型肝炎鉴别。一般情况下黄疸型肝炎起病缓慢,体温正常或仅有低热,白细胞计数多偏低或正常,血沉不增快,而本病则相反。至于阻塞性黄疸,一般无急性传染性热性疾病的发病经过,不难加以鉴别。在与黄疸性疾患鉴别时,尿常规以及血非蛋白氮检查往往有助。本病的黄疸患者多伴有肾脏改变,而其它黄疸患者则较少有。
3)肾炎有肾损害而无黄疸的钩端螺旋体病患者需与肾炎相鉴别。其鉴别要点为本病具有急性传染性热性发病过程,有结膜充血征,肌疼明显,血压一般正常,无浮肿等。
4)肌疼有时需与急性风湿热相鉴别。急性风湿热的疼痛多为游走性,并在关节附近明显,而本病则以肌痛为主,且以腓肠肌为著。
5)出血从周围血象及骨髓细胞检查可以与出血性血液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瘢及再生不良性贫血鉴别。其它出血性败血症病程一般较凶险,死亡率高,从流行病学可加以鉴别。
6)脑膜脑炎脑膜脑炎型钩端螺旋体病与流行性乙型脑炎都在夏、秋季流行,常可混淆。乙型脑炎多见于儿童,病情较凶险,抽搐、昏迷等脑症状一般比本病明显,无明显结膜充血及腓肠肌压疼等体征。白细胞总数较高,尿检查多无改变,无接触疫水历史。

并发症

本病的并发症以眼部并发症和远期神经系统的并发症为突出。
眼部的并发症以葡萄膜炎为主,其中多为前部葡萄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常出现玻璃体混浊,虹膜表面有白色沉着物。其次为视网膜及视神经等改变,还有一些患者并有巩膜、瞳孔、眼肌的改变。多数在病期2~8周内出现。绝大多数预后良好,也有少数迁延时间较长或复发的。
从患者的前房液及实验动物的眼组织分离出钩端螺旋体的事实说明,眼部病变的发病很可能由于病原体本身及其毒素直接引起,同时也应考虑到并存过敏反应的可能。
神经系统的并发症表现为晚期脑病。患者在急性期后可出现持续性头痛、头昏或肢体麻木等症状,在病后2~5月出现中枢性肢体瘫痪及运动性语言障碍为主的神经系统症状,部分患者也可能出现精神症状。目前认为,晚期脑病并发症可能由于过敏反应引起的脑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性病变,进而造成脑组织供血障碍所致。

预防

钩端螺旋体病的预防和管理需采取综合的措施,这些措施应包括消灭和管理好动物宿主、疫水的管理、消毒和个人防护等方面。
1.消灭动物宿主重点在灭鼠,结合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大力开展灭鼠工作。可采用磷化锌、普罗米立特或安妥等毒剂,将毒剂与谷粒、瓜菜等混合成饵,投放在鼠类出没的场所。在田间作物成熟前,鼠类的食物较缺,野鼠觅食活动频繁,毒灭鼠效较好。每次毒鼠时间应不少于两个晚上。对其它宿主动物要进行调查,对受感染并排泄病原体的家畜,特别是猪、牛、羊等要给予隔离和治疗,并加强对饲养场所及排泄物的管理。
2.疫水的消毒及管理方面  应对流行区的水稻田、池塘、沟溪、积水坑及准备开发的荒地进行调查摸底,因地制宜地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对疫源地进行改造。在收割谷物前排干稻田中的积水,以减少劳动时接触疫水的机会;并使塘水尽量曝露,利用太阳照射杀灭部份钩端螺旋体;对污染的水源或积水,可用漂白粉或其它有效药物进行喷撒消毒。结合施农药和施肥,用草木灰、石灰氮、生石灰或土农药消灭病原体。
3.个人防护  加强卫生宣传,提高群众对钩端螺旋体病的认识,避免与可能受染的污水接触。在进行与疫水接触的劳动时,尽量穿着长袖衣、长裤,并扎好袖口裤口,防止皮肤损破,减少感染机会。劳动中如有皮肤割损受伤时,应立即进行伤口清洁消毒。
4、对确诊的病人或在流行区中疑似患者应集中治疗,注意隔离、消毒,同时作好疫情报告工作,在流行区开展综合的防治措施以控制流行。

治疗

钩端螺旋体是全身性疾患,多个脏器都受侵犯,因此采取抗菌特效治疗和支持性治疗的综合治疗,是治疗工作的重要原则。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卧床休息在提高疗效、减少死亡方面都是重要的。
1.抗菌素治疗:青霉素为首选,但对其剂量大小存在不同意见。治疗过程中病人可出现赫斯海默反应而加重病情,因此主张首剂青霉素不超过40万u为宜,可在2小时后追加注射40万u,每日总剂量为160万u~240万u。另外,四环素、多西环素等均有很好的疗效。
2.除抗菌治疗外,应重视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根据具体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向全国2万专家即时咨询

我要提问

更多>>

推荐专家

卢书伟

卢书伟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传染病治疗室

擅 长:

各种传染病及各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诊断,重症肝...[详细]

袁进

袁进 副主任医师

重庆市江津区中心医院

感染病科

擅 长:

擅长于乙肝抗病毒治疗以及重型肝炎、肝硬化上消...[详细]

何李佳

何李佳 副主任医师

重庆市九龙坡区第二人民医院

感染科

擅 长:

擅长诊治肺结核、急、慢性肝炎、带状疱疹、痢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