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扫描二维码
微信关注

首页 > 疾病信息 > 放线菌病介绍

放线菌病疾病

疾病别名:
放射菌病,颊疡
就诊科室:
[传染科] [传染病科]
相关疾病:
相关症状:

疾病介绍

放线菌病(actinomycosis)主要是以色列氏放线菌(actinomyces israeli)引起的一种慢性化脓性炎症。根据现代的生物学分类,放线菌不属于真菌而属于一种厌氧细菌。由于它所引起的病变与霉菌病相似,以及按照过去的习惯,通常仍将放线菌病与真菌病一起叙述。放线菌有细胞壁,其化学成分与细菌相似,没有核膜。菌体呈细丝状,与真菌相似,菌丝的粗细与普通杆菌相似,一般直径不超过1μm。菌丝分支,可断裂为杆状。放线菌的种类很多。在自然界分布极广,空气、土壤、水源中都有放线菌存在。少数菌株对人类有致病性,其中最主要的为以色列氏放线菌。以色列氏放线菌是人口腔正常菌群中的腐物寄生菌,在拨牙、外伤或其它原因引起口腔粘膜损伤时,放线菌可由伤口侵入。也可通过吞咽或吸入带菌物质进入胃肠或肺。因此放线菌病主要发生于颈面部和胸腹器官。

病因

放线菌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引起人类放线菌病常见的病原菌主要是放线菌属中的以色列放线菌、牛型放线菌和赖氏放线菌,还有蛛网膜菌属的丙酸蛛网菌和双歧杆菌属的艾氏双歧杆菌。放线菌属于原核微生物,具有发育良好的菌丝和孢子,但菌丝多无隔,呈单细胞结构;菌丝和孢子内未见到形态固定的细胞核,只有核质体分散在细胞质中;细胞质中无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细胞壁的化学组成与细菌类似(主要为肽聚糖类的化合物形成网状复合体)而与真菌显著不同;核质体的主要成分为DNA,而无真核生物染色体特有的成分-组蛋白;对溶菌酶和抗生素如青霉素敏感,而对抗真菌药物耐受。由于放线菌可产生菌丝和孢子,很象真菌,且因为它们所引起疾病的临床表现与真菌病难以鉴别。因此,按传统的习惯和临床需要,将放线菌病放入真菌病。这些病原菌为厌氧菌或微需氧,常是人体中的一个正常菌丛,特别是口腔中常可见到。如有外伤、外科手术后即可发生感染。感染后常合并细菌感染,损害由中心逐渐通过窦道,向周围蔓延,侵犯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筋膜、骨骼及内脏等处。可通过消化道和气管传播。极少数是通过血行播散。
(二)发病机制


放线菌小境在口腔微生物丛中立足,是通过对口腔表面特别是牙斑(dental plaque)的黏附,牙斑是覆盖在釉面由涎蛋白和糖蛋白构成的薄层。黏附是通过蛋白与蛋白的复杂立体化学反应以及植物血凝素(lectin)糖类相互作用而取得的,后者还能介导口腔放线菌与米氏链球菌血链族(Streptococcus milleru group S.sanguis)及其他口腔菌丛的细胞共聚(cellular coaggregation)。后者可以部分说明何以放线菌感染常为多微生物性,以及颈面、胸和中枢神经系统(CNS)脓肿中,何以常会分离到“伴随”的口腔菌丛。“伴随”菌丛在感染中可能起协同作用,因为它能保持放线菌生长所需的低氧张力环境。细菌须通过牙感染、操作或抽吸牙感染碎屑造成的黏膜破损,进入组织,才能致病。还可通过下消化道穿孔进入腹腔,妇女则可在生殖道发生上行性感染。


放线菌感染同时激起化脓性和伴有剧烈纤维化的肉芽肿性炎症反应。损害内常能见到浆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化脓中心周围则可出现大型巨噬细胞、胞质为泡沫样。感染发展穿越筋膜,最终形成引流窦道,特别是在盆腔和腹部感染时。损害由硫磺颗粒和引流窦道虽为典型表征,但非皆有。颗粒是细菌的砂粒样凝聚物,直径1~2mm,中心染色为嗜碱性,带有嗜酸放线,在表面以珠粒样“棒状”结束。所含磷酸钙,可能是宿主与细菌磷酸酶共同作用的产物。

症状

放线菌病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放线菌病可发生于人体的任何组织。据统计,发生于面颈部的占60%~63%、腹部占18%~28%、胸部占10%~15%、其他部位仅占8%左右。临床上一般将广义的放线菌病分为以下几型:


1.颈面型放线菌病 此型最常见,好发于颈面交界部位及下颌角、牙槽嵴。初期为局部轻度水肿和疼痛或无痛性皮下肿块,随之肿块逐渐变硬、增大如木板样,并与皮肤粘连,皮肤表面高低不平呈暗红或紫红色。继而肿块软化形成脓肿,破溃后形成多发性窦道,排出物有臭味,在脓液内可见直径1~2mm呈分叶状的淡黄色坚实的“硫磺颗粒”,具有诊断价值。如无继发感染,疼痛一般不严重,局部淋巴结也不肿大,患者一般健康亦不受影响,不适感甚轻。但因咀嚼肌受累可出现牙关紧张,咀嚼功能受影响。晚期可发生骨膜炎、骨髓炎、骨质破坏。


2.胸部型放线菌病 最常见的感染部位为肺门和肺底,开始几周有不规则发热、咳嗽、咯痰、胸痛,但无咯血。随着病情发展,肺中出现小脓疡,痰液呈黏液性带血丝,提示肺实质有破坏。累及胸膜时可出现明显胸痛并有胸水。感染播及胸壁后形成结节、脓肿,穿透胸壁和皮肤时则形成多发性窦道,排出物中有典型的“硫磺颗粒\"。患者可出现进行性消瘦、发热、乏力、贫血、夜间盗汗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3.腹部型放线菌病 好发于回盲部,临床表现类似于急性、亚急性或慢性阑尾炎。继而,在回盲部或其他部位出现边界不清的不规则肿块,类似癌肿。病情继续发展,腹部肿块变大并与腹壁粘连,穿破腹壁后可形成多发性窦道,流出的脓液中可见“硫磺颗粒”。患者可有畏寒、发热、盗汗、乏力、消瘦、恶心、呕吐及肠绞痛等症状。肝脏、胆囊及输卵管也可见放线菌感染,起病隐匿,临床表现与受累脏器部位有关。如肝脏受累可出现肝大、黄疸等。蔓延到脊柱时可破坏脊椎骨、压迫脊髓,可产生腰大肌脓肿。还可上行波及胸腔,也可经血液转移至中枢神经系统等部位引起相应病变。由于腹壁窦道形成之前,腹部型放线菌病难以发现,所以相当部分的病例是在剖腹探查时才被确诊。


4.皮肤型放线菌病 可发生在四肢、躯干、臀部、面部等。放线菌沿伤口处侵入皮肤、皮下组织,开始在局部皮肤形成皮下结节,以后结节软化、破溃,形成窦道。并可在周围形成多个卫星状皮下结节,后者软化、破溃后形成相互贯通的多发性窦道。窦道中常排出淡黄色脓性物质,其中可见“硫磺颗粒\"。病情发展缓慢,可侵入深部组织,形成肉芽与纤维组织,可呈硬板状的疤痕。若病变局限,患者常无全身症状,局部疼痛、水肿亦不明显。


5.脑型放线菌病 此型少见,临床上又分为局限性脑脓肿型和弥漫型。局限性脓肿多见于大脑半球,少数发生于第三脑室和颅后窝。可为单个、多个或多发性脑脓肿及肉芽肿,外包有厚膜。主要表现为脑部占位性病变的体征,如颅内压升高、脑神经损害,头痛、恶心、呕吐、复视、视神经乳头水肿等,常无发热,白细胞总数及分类正常。脑血管造影可见占位性病变,部分病例可有颈内动脉上段及大脑中、前动脉近端狭窄。弥漫型病变为少数患者脑脓肿侵入脑室,引起脑膜炎。此时患者除有局限性脑脓肿型放线菌病的表现外,尚表现类似细菌性脑膜炎的症状、体征。部分病例出现硬膜外脓肿、颅骨骨髓炎。极少数颈面部放线菌病病灶可直接蔓延至颅骨、脑室。


6.其他组织的放线菌病 其中包括眼结膜和泪小管炎;女性生殖器放线菌病;尚有膀胱、肾、肱骨、心瓣膜及骨骼、关节等的原发性感染。


放线菌病的早期诊断有利于及早治疗,改善预后。但由于该病发病部位广泛,临床表现多样,因此明确诊断必须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遇以下情况时应考虑放线茵病:①颈面部、胸部肿块性质不明;②支气管炎、肺部感染治疗效果不佳,肺脓肿、胸腔积脓原因未明时;③腹部胃肠炎、溃疡穿孔,或腹部手术后在切口部位形成瘘管、肿块时。此时均应尽量吸取标本做放线菌检查,或同时加做病理检查。

检查


放线菌病应该做哪些检查?


病原菌检查:


1.直接镜检 颗粒压片革兰染色,可见蓝色菌丝团块及棒状体。脓液涂片也可能找到细小短的分枝样菌丝。耐酸染色阴性。注意奴卡菌耐酸染色为阳性,链丝菌有孢子,可鉴别。


2.培养 较困难。颗粒必须多次用无菌盐水洗涤,以除去细菌,然后用消毒玻璃棒压碎,划线接种于脑心浸液血琼脂上,至CO2厌氧菌缸中,37℃才中培养。


组织病理:早期局部有白细胞浸润,形成小脓肿,穿破形成窦道,各窦道可互通,体内筋膜、胸膜、横膈、骨骼等均不能阻止其发展。化脓区附近可有慢性肉芽组织增生,可有淋巴样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等浸润,局部组织还可呈玻璃样变性,致硬板样变硬,脓肿内可见“硫磺颗粒”,100~300µm直径,HE染色中央呈均质性,周围有栅栏状短棒样细胞。


鉴别

放线菌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本病应与结核、肿瘤、肝脓肿、腰肌脓肿、骨髓炎、阑尾炎、真菌性足菌肿、葡萄状菌病、奴卡菌病等鉴别,见表1。






溃疡性皮肤结核:多见于儿童,好发于颈侧、腋下、胸部及腹股沟,皮损早期为黄豆大小的皮下结节,可移动,质硬,无痛,与皮肤粘连,继之出现干酪样坏死,破溃,形成瘘管,愈后留有萎缩性短痕。组织病理检查为结核性肉芽肿性改变。


并发症

放线菌病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面、颈部放线菌病, 后期可致其下方骨膜炎及骨髓炎。腹部放线菌病, 也可波及腹部其他脏器如胃、肝、肾等,或波及椎骨、卵巢及膀胱、胸腔或血行播散侵及中枢神经系统。胸部放线菌病,可伴胸膜粘连和胸腔积液,并可穿破胸壁形成瘘管,亦可波及心包致心包炎。纵隔受累,可致呼吸或吞咽困难,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可有肺脓肿及胸腔积液体征。脑型放线菌病, 局限型, 尚可见压迫颈内动脉,大脑中、前动脉近端变窄。弥漫型, 也可呈硬膜外脓肿、颅骨骨髓炎等。皮肤型放线菌病, 亦可侵入深部组织,局部因纤维化,瘢痕形成而很硬。放线菌偶尔可侵入血流,引起放线菌败血症和其他脏器疾病。


预防

放线菌病应该如何预防?

 1.因放线菌病绝大多数是内源性感染,免疫抑制剂的大量应用常是一个重要的诱发因素,故尽量避免免疫抑制剂的大量应用。
  2.当人体抵抗力降低引起放线菌病,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对放线菌病有很大意义。
  3.拔牙,化脓性细菌感染时,积极做好灭菌工作,避免放线菌侵入组织。
  4.注意口腔卫生,及早治疗病变牙齿,牙周和扁桃体疾病,呼吸道,消化道炎症和溃疡灶应及早处理,以免形成慢性感染病灶。  




治疗

放线菌病中医治疗方法
  宜使用具有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托里排脓的药方。如消疮饮加减。消疮饮原名真人活命饮,用于治疗一切痈疽属阳证者。
  外用回阳熏药,熏瘘管处,熏后以红血药捻沾紫色疽疮膏,捅入瘘管内以化腐提表,促进愈合。 放线菌病西医治疗方法
  本病进展缓慢,预后直接与早期诊断有关.颈面型预后最好,其他依次为胸型,腹型和全身型,若中枢神
  经系受累则更差.病程取决于盆腔感染的程度和诊断前的期限.
  1.药物疗法,主要有抗生素和磺胺制剂。
  青霉素:青霉素为首选药。用量和疗程依病情轻重而定。每天静脉用药(1~20)×106u。大剂量较长时间应用是一次治愈的关键。 7 ~ 10 d 的静脉滴注青霉素对于迅速控制症状非常必要, 然后改用口服青霉素以维持30~45天足以彻底治愈该病。
  其他抗生素:当青霉素过敏、无效或其他原因不能耐受时,可选用红霉素、四环素、林可霉素、头孢菌素、利福平等广谱抗菌药物。
  磺胺制剂:本品系磺胺甲恶唑(SMZ)、磺胺嘧啶(SD)和甲氧苄啶(TMP)的复方制剂。
  多烯类和唑类等抗真菌制剂对本病无效。
  2.手术疗法 所有浅部病灶及窦道脓肿等均应切除,或切开引流。肋骨、肺部病灶尽可能清除彻底,严重时可行肺叶切除。
  在外科清除病灶、引流或切开排脓前30~45天开始用药,术后尚需连续用药12~18个月,可改用口服青霉素125~500mg,6~8h 1次。轻症患者连续用药2个月或更长。为促进青霉素渗入病灶处,可加用10%碘化钾溶液10~20ml口服,每天3次。为加强青霉素的疗效,亦可与磺胺药物并用,后者每日1g口服。
  3.X线照射疗法 颈、面部浅在的放线菌病病灶可用X线局部照射辅助治疗。20 世纪 70 年代以前, 曾用碘化钾、 放射 治疗。
  4.支持疗法 对于严重、泛发感染的患者,应注意补充营养。在抗生素广泛应用后,放线菌病的预后一般较好,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及早、规则、充足疗程用药。颈面型放线菌病预后良好。其他类型者若能适当治疗,可避免畸形等后遗症。
  预后
  抗生素应用于放线菌病的治疗,尤其对重症和泛发病例。使得预后大为改观。治愈率很高,疾病导致的畸形和死亡已经不常见。  

向全国2万专家即时咨询

我要提问

更多>>

推荐专家

卢书伟

卢书伟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传染病治疗室

擅 长:

各种传染病及各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诊断,重症肝...[详细]

袁进

袁进 副主任医师

重庆市江津区中心医院

感染病科

擅 长:

擅长于乙肝抗病毒治疗以及重型肝炎、肝硬化上消...[详细]

何李佳

何李佳 副主任医师

重庆市九龙坡区第二人民医院

感染科

擅 长:

擅长诊治肺结核、急、慢性肝炎、带状疱疹、痢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