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扫描二维码
微信关注

儿童微量元素检测做还是不做

标签:婴儿喂养 微量元素 儿童

  如今很多家长非常热衷于微量元素的测查,觉得为了宝宝的健康成长是很有必要的,然而一则关于“验血查钙”最“坑爹”的体检为题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称这种检测只是医院的盈利手段,基本没有意义,这让不少妈妈直呼“上当”,真是很疑惑不解,事实真的这样吗?你对微量元素的检测了解吗?到底有没有必要检查?

儿童微量元素检测做还是不做
儿童微量元素检测做还是不做

  日常工作中,不止一次的遇到小宝宝出现枕秃、颅骨软化、鸡胸、肋骨外翻等体征,同时还伴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很明显是缺乏维生素D的问题,可是家长出示孩子测查微量元素的结果血钙却是正常的。如果给家长解释其中的道理,就会容易理解了。人体缺钙时,甲状旁腺素会将骨骼里的钙释放到血液中。这种源源不断释放的结果,会使血钙又逐渐恢复正常。但此时血钙虽然正常了,骨骼本身的缺钙状态依然存在,甚至加重了。所以,仅凭血钙正常就判断孩子不缺钙,是不全面的。因此,判断孩子缺钙要结合临床症状。

  再举一个例子:现在家长似乎对于微量元素中的锌更为重视。认为补上锌,孩子的情绪、个头、吃饭、睡眠等就会迎刃而解了。可您还没有发现,再补锌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孩子出现了贫血。家长感觉吃饭刚好几天孩子怎么又不爱吃饭了?

  以上的例子还有很多。育儿中确实有些家长对自己宝宝的健康状况心里没底。孩子发育本来很正常,可在她们看来,宝宝稍有“不适”就是“缺什么”造成的,非常热衷于和过度信赖微量元素的测查和补充。

  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确实很重要,尤其对于正处于发育快速阶段的婴幼儿来说更是要有正确的认识。

  那么妈妈们应该怎样认识微量元素的检测?

  1、研究表明:由于小儿发育快速等生理因素影响,7岁以下大部分儿童人群中微量营养素缺乏和不均衡是发育过程中的基本营养态势。查阅了许多对7岁以下儿童营养状况的调查研究的结果,发现了这样的现象:以锌为例:0岁至6岁儿童缺锌比例从百分之十几到百分之七十多不等。这种现象令人质疑的是参考标准的统一性?因此,孩子如果发育很正常,家长切不要因宝宝检测出缺锌而过于紧张,这也许就是正常现象。

  2、微量营养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种微量营养素缺乏伴随多种相关联的微量营养素的同时缺乏,产生相互影响,比如:2岁以下小儿是营养不良性缺铁性贫血的好发年龄段,而贫血的宝宝食欲差、消化能力下降必然会造成其他的营养素的缺乏。

  3、微量元素的检测是临床为发生疾病的儿童制定治疗方案的辅助参考。更主要的是医生以小儿生长发育的状况来进行评价的手段。

  客观对待儿童微量元素检测结果

  微量元素检测只是一种筛查手段,检测结果并不能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只能起一个参考作用。因为,影响微量元素的测定结果的因素太多了!

  据了解,用头发分析微量元素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在美国盛行的,但由于其间有不少专家学者对此提出质疑,在八十年代后期,美国已有一半进行此类检测的实验室关闭,目前开展此类检测的实验室则更少。而国内却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了这种检测。其实,不管是采用头发还是用采指血、静脉血的方法进行微量元素的检测,我认为,目前这种检测真可谓“鱼龙混杂”。据了解,目前各个医院都有不同类型的微量元素检测手段,没有统一化,标准化。在英国,针对不同的元素测查都有具体细致的各种规定,对实验室采用的试管,就有多达8种规定,甚至连试管上所用的塞子的材质都做了限制,以免试管本身所含的元素给检测结果带来干扰。

  测查与补充微量元素别“跟风”

  1、哪些宝宝要检测:婴幼儿生长发育较快,对微量营养素的需要量相对成人大一些,但并非多多益善,如果把这些药物当成营养来进补,天天给孩子服用,就会危害宝宝的健康。那么,微量元素要不要测查呢?要的。只是要看您的孩子是否需要测查,而不是作为常规检查的项目。6个月以内的婴儿一般以母乳为主,完全可以确保充分补充各种微量元素,不必做检测。6个月以后,婴儿开始添加辅食,可能会出现添加不及时或不足的情况,这时医生会通过询问父母喂养情况,结合孩子的身体表现,决定是否进行检测。

  2、哪些宝宝要补充:中国人历来讲“物极必反”的道理。微量元素在人体内是一个平衡过程,微量元素的缺乏和过量都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小儿的临床表现就更加重要了。一般而言,缺铁的儿童多表现乏力、多动、食欲差、伤口易感染;缺锌则表现为口腔溃疡、挑食;睡眠质量差、夜惊、枕秃,则是由于缺乏钙元素且一段时间内没有补充过维生素D所致。这里特别强调:补充微量元素需要专业的知识,医生除了根据化验结果进行参考外,还要结合孩子的发育现状、喂养史、临床症状以及体征来综合分析。这些,普通家长是很难通过自己的感觉作出准确判断的。

  科学的育儿方法有效预防微量营养素缺乏

  家长要先问问自己对宝宝的健康状况了解吗?您的孩子发育是否正常?如果不太清楚,那好吧,就先应学会一些科学的育儿方法。

  1、客观的正确的家庭评估非常重要。父母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是否愉快、平静,生活规律是否容易保持,抵抗力的强弱等因素作出基本的判断,而不是盲目的与其他孩子的“胖、瘦”去比较。

  2、平衡膳食最安全。最安全的方法就是平时膳食的均衡,如果孩子真的缺乏某种微量元素,可以通过食物进行补充。比如,缺铁可多吃动物肝脏、血制品及肉类;补锌可多吃一些动物肝脏及贝壳类海产品;补碘可通过食用碘盐、海带等来补充。况且,补充微量元素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家长没必要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微量元素检测结果是否正常与否方面,而应更多关注些这样的问题:了解各种食物中所含营养素的内容,如何搭配好一日三餐,这才是最好的和最安全的。

  3、不可忽视宝宝的喂养行为培养。宝宝的营养状况,不仅与吃进去的食物和营养素有关,也与“怎么吃”有关,尤其是1岁以后的宝宝。例如挑食偏食、零食不断、过度喂饭与进食时间过长、边吃饭边看电视等。一般父母更关注的是孩子吃进去了多少营养素,而不太关心孩子是否学会了吃饭。不良的喂养行为就有可能是导致宝宝缺乏微量营养素的元凶。

  温馨提示:

  无论是微量营养素的强化食品还是微量营养素的补充剂,都不能看作是治疗手段、补品、营养品而过量使用。

  特别建议:

  1、有关的权威部门能够制定统一的微量元素检测标准。

  2、将小儿补充的微量营养素类药物列为处方药。以避免烂服给孩子带来的不必要的危害。

  附

  1、含铁量高的食物:红蘑、动物肝脏、蛤蜊、海带、黑木耳、鱼、鸡、牛肉、蛋、紫菜、菠菜、芝麻、红枣、山药、豆类等。此外,在吃含铁食物的同时,也要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及蔬菜,这样更有助于铁质的吸收和利用。

  2、含锌量较高的食物:一般植物性食品中含锌量低,生物有效性即吸收和利用率亦低;动物性食品含锌量较高,吸收率也较高,生物有效性大,如肝脏、鱼肉、瘦肉、人奶内的锌含量高且易于吸收。而牛奶中的锌由于与较多的大分子量配体形成难吸收的络合物,而干扰了锌的吸收。所以在一些人工喂养儿及以谷类为主食地区的儿童容易发生锌的缺乏症。

  3、含钙多或能促进钙吸收的食物:奶类(人奶、牛奶、羊奶等)含钙较丰富,吸收也充分;动物肝脏、蛋黄、鱼、肉及豆类,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的吸收,但动植物中的维生素D要经过紫外线照射转化为内源性维生素D,才能被人体利用,故小儿要适当晒太阳。海带、小虾皮等海产品含钙量高;紫菜、菜花含钙也较丰富。

  如果发现孩子缺乏某种微量元素的话,不要盲目的大量补充营养品,最好通过平衡的膳食来食补,如果不放心,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营养补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