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扫描二维码
微信关注

五行学说是古代哲学对中医学的渗透

标签:中医养生 中医学 五行学 李先海教授

  五行学说,是古代中国人对世界本源,或者说物质本源的一种认识。如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认为水、火是世界的本源,古印度哲学家则把地、水、风、火认为是世界本源。在我国古代,把五行作为对自然界事物认识的一种高度概括,也用来说明世界上万事万物变化的道理,是一种取象比类的方法,应用也非常广泛。《尚书·洪范》记载,周武王约见箕子,谈到如何让天下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时,箕子说鲧用堵塞的方法治理洪水,搅乱了五行,使天下百姓不得安宁。后来其子大禹治水时,细细考察了江河湖海的水情后,悟出了既然百水思东,何不疏浚让其归海。这里所说的五行,就是指的金、木、水、火、土。水性润下,火性炎上,木性曲直,金性从革,土性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可见,这里所说的五行,是指物质的始源和各自具有的特性。因此,五行学说最初实际上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理论。

  中医学原本就起源于古代哲学,特别是受《易经》的影响最大,因此,五行学说一出现,就被《黄帝内经》引入到中医学的生理学和病理学中。《素问·天元纪大论》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藏气法时论》说“五行者,金、木、水、火、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这里所说的贵贱,是指盛衰的意思。基于这种思辨模式,逐步将五行分别与五脏(肝、心、脾、肺、肾)、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味(酸、苦、甘、辛、咸)、五方(东、南、中、西、北)、五季(春、夏、长夏、秋、冬)等相对应。可见,五行学说,被引进中医学理论后,更进一步体现了人与大自然的密切联系,即天人合一的思想。实际上也是古代朴素的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理论的一种渗透与延伸,也充分证明了中国古代人的聪明与睿智。

  后世有许多学者,过于苛求古人,吹毛求疵,对五行学说进行极

  力否定。其中最激烈的人恐怕要数清代著名学者龚自珍。他认为,洪范五行,是刘向、刘歆父子之言,将五行学说窜入到《尚书大传》中,其目的是为了发扬西汉董仲舒“天人感应”说才这样干的。因此他在评价刘向功过时说,刘向亦功亦罪,功在《七略》,罪在五行。可见措辞之尖刻。

  近现代攻击五行学说亦不乏其人。晚清国学大师章太炎讥之为“实令人笑耳”。其门生,著名中医学家章次公先生受老师影响,对五行学说亦多有贬抑。岭南已故著名医家叶古红也说:“经验之言为碎金,而五行谬说则为砂砾。今欲整理旧学,贻犹披沙拣金,五行相克说,在所必废”。措辞之偏激,可见一斑。

  文化大革命中,五行学说更是被批判为封建余毒,唯心主义,或者说成“循环论”,“形而上学”。即使当代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先生,在根本不知医的前提下,也大谈中医的阴阳五行是典型的伪科学,好象他手中整天都握着一把衡量科学的尺子。笔者以为,五行学说把脏腑的生理病理同大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形象并生动地将彼此间关系高度概括,实际上是一种系统的方法论,也更充分体现了一种整体论的宏观思想,也便于学医者的理解与记忆,应该说功不可没。如果一味地责难与否定,根本就不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态度,更是一种学术偏狭的表现。

  世界上任何理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是因为不完美才有发展,有发展才有创意。五行学说也不例外,它的相生相克确有牵强的一面,亦有局限之嫌。这是古代朴素唯物论所共有的缺陷。但它能够认识到世界的物质性,理解到事物与过程矛盾的对立统一,以及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辨证思想,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进步。在两千多年前,中医学能及时吸收当时的先进文化与先进思想来发展和丰富自己,也证明了中医学兼收并蓄和从善如流的博大。

  总之,我们要坚决反对那种不加探索研究,不能辨证地对待中国历史文化和古典哲学而粗暴地否定祖国历史文化遗产的态度。我们要积极努力地对五行学说进行深入研究,开展一些创新型探索,使之更好地为中医学,为人类健康服好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