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扫描二维码
微信关注

李先海教授专栏之中医“阳气”与临床

标签:中医养生 阳气 李先海教授

  从《内经•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阴因而上,卫外气者”。意思是说,人的机体的阳气,像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假若阳气失去了正常机能而不能发挥作用,人就会影响健康,甚至折其寿命,生命机能亦孱弱不足。所以天体的正常运行,是因太阳的光辉普照而显现,人的阳气应该向上,向外,并起到保护身体,抵御外邪的作用,

  从哲学上讲,阴阳代表事物对立的统一。从中医临床来说,凡属活动的,上升的,进行性的,功能的都属阳;静止的,下降的,退行性的,器质的都属阴。《内经•阴阳应象大论》说:“水为阴,火为阳,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从阴阳属性分析,可知阴寒与水关系密切。水性属寒,寒属阴,阴寒盛则阳病。反之,阳热与火关系密切,火性属热,热属阳,阳热盛则阴病。

  阴阳和虚实,是中医八纲辨证的重要纲领。《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调经论》又云:“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据经析义,应该理解为,阴阳的胜负,阴胜则阳负,阴盛则阳病,反之亦然。阴盛内寒的病机,多因寒邪袭表,腠理闭塞,阳气不能宣达所致,或因寒邪直中,阴气内结,阳气不畅达而成。这种情况多属急性时病,证多轻浅而实,易于痊愈。而阳虚外寒之病机,多因阳衰之后,阴寒蹶起,导致内外寒变。这种情况中医临床上多认为是本虚、表实之慢性病证甚至危笃之证。故中医认为:“得阳则昌,失阳则殃”。张介宾说:“死生之本,全在阳气,凡阳气不充,则生意不广”。“阳来则生,阳去则死”。更明确地重申了阳气乃人体生死之关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阳气即生命动力的源泉,又是抵御外邪之根本。阳气充沛,纵然

  有阴寒之邪,又其奈尔何!阳气失充,则生机不彰,若阳危欲绝,危在须臾,应本着保有一分阳气,乃有一份生机之精神,则有望拯生灵于倒悬,确乃医家之要也。

  在阳虚内寒论治方面,根本大法是,寒则热之,虚则补之,损则益之。张仲景在治疗虚寒证时皆循以此法,每着眼于固护阳气为首要,以扶正祛邪,温阳散寒,回阳救逆为宗旨,而创立了系列经典方剂如四逆汤类。

  从脏腑角度,分析阳气在病理生理中的作用机制。“死生之本,全在阳气”,而身之阳,当以何脏何腑为本耶?古今先哲,见仁见智,最终妥协于“二本”说,即以肾命之阳(真火,肾阳,元阳)和脾胃之阳为阳中之阳,分别立为先、后天之本。

  自“难经”之后,历代医家着重强调肾命乃人体元气之源,为阳气之所系,卫气之乡,十二经之根,五脏六腑之本,对人体阴阳的平衡起着重要调节作用,推动着人体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着各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所以说,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机体的元气充沛,则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活动就旺盛,机体的素质就强健而少病;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后天失养,或久病耗损,以致元气生成不足,或损耗太过时(比如房事无节制),就会形成元气虚衰而产生多种病变甚至折寿早夭。

  自金代李东垣著《脾胃论》始,强调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所生,而后能滋养元气。又说如果脾胃之气既伤,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其论述主旨为“土为万物之母”。由于他的影响,后世医家逐渐形成了共识,即脾胃为气血生化之脏,人身元气之本源,后天生养之根本。所以脾胃与肾命之关系至为密切,肾命之阳必得脾胃之阳,化生水谷之精微的充养方能旺盛。而脾胃之气,又依赖于命门真火之温煦,肾命之于脾犹如釜与薪的关系,釜底有薪,则谷消津布;反之,谷不消,则津难布,津难布则脾难健。

  其实,《脾胃论》之说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其渊源的,《灵柩•刺节真邪篇》就指出:“真气者,所受于天,于谷气并而充身也”。可见,东垣学说也是对《内经》的发挥与发展。

  基于上述,可见阳气充则机能旺,阳气衰则百病生。中医临床常见以阳虚为主证的病证有:

  一、心阳虚

  主证有心悸,气短,胸闷,心痛,舌淡胖,苔薄黄,脉虚而无力或结代等。

  二、脾肾阳虚

  1、五更泻:证见黎明之前脐下作痛,肠鸣即泻,或泻下清冷。

  2、飱泄:脘腹胀闷,时欲作呕,腹痛肠鸣,泄泻清稀如倾。

  3、白带:白带清稀量大,经年累月不止,腰腹寒冷如坐水中。

  4、多涎证:唾涎清冷如泉,经年累月,浸渍唇颌衣襟。

  5、精冷不育,滑泄不固,腰腹痠冷。

  6、宫寒不孕,月经后期,量少色淡,性欲淡漠,小便清长,大便不实。

  7、水肿证:腰以下水肿,按之没指,脘闷腹胀,纳少便溏,神倦肢冷,面色萎黄,心悸气促,尿量减少,大便增多。

  8、过敏性鼻炎:鼻塞不通,喷嚏连绵,涕出清冷,经年累月,遇冷即发。

  9、阴疽:局部漫肿无脚,肤色不变,肢冷畏寒,疼痛不剧,日久自溃,流水不止,质清稀薄,神疲气弱,久难愈合。

  10、亡阳:四肢厥冷,气短息微,冷汗淋漓,苔白质嫩,脉微欲绝。

  笔者不避浅陋,对“阳气”与中医临床之间的关系谈了一些认识并进行了一些临床阳虚症候的罗列。虽然一管之见,也是余自学中医之心得与感悟,难免以偏概全,挂一漏万,恳祈同仁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