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扫描二维码
微信关注

李先海教授专栏之活血化瘀法临床应用体会

标签:脑震荡 活血化瘀 李先海教授

  血瘀证系指血脉运行不畅甚至停滞凝聚,或离经之血积于体内所产生的各种临床病证。历代文献还有将血瘀证称为恶血、蓄血、积血、死血、衂血等。

  古代医家对血瘀证有丰富的论述,在《内经》中已经指出外伤、寒冷、情志等可以导致瘀血,而瘀血可引起疼痛、癥瘕积聚、痹证、厥证、血枯、痈疽等。《灵枢•水胀篇》云:“恶血当泻不泻,血以留止”,即是女子腹内癥瘕的成因。《伤寒论》列出了“瘀血”、“蓄血”、“血结”之病证;《金匮要略》已运用化瘀法广泛治疗内、外、妇科多种疾病。张仲景创立的桃仁承气汤、下瘀血汤、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大黄虫丸等开创了活血化瘀法之先河。

  将活血化瘀疗法推向极致的是清代医家王清任。他在《医林改错》中隆重推出了以补阳还五汤为首的八大补气活血逐瘀的方剂,使活血化瘀疗法进入了新的时代。

  笔者通过学习历代医家的有关学说,本着“久病必虚”,“久病必瘀”和“怪病多瘀”的观点,运用补气活血化瘀法,施治于部分疑难杂证,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分述如下,供同仁们审视指正。

  一、脑震荡后遗症所致顽固性头痛

  此证临床非常多见,多由头部外伤后瘀血内滞,羁于脑络,阻遏气血流通所致。也有因感受风寒,精神刺激或熬夜疲劳而诱发者。头痛甚烈,常用西药镇痛之品,虽可获一时之效,但免不了频频发作之苦。以血府逐瘀汤合葛根汤、川芎茶调散以活血化瘀,宣阳行气为主导,辅以疏风散寒止痛的方法,均获良效。举例如下:

  黄某,男性,时年53岁。于一年前不慎从5米高处摔下,当即入某三甲医院诊断为脑震荡,治疗半月余痊愈出院。近半年来常感头晕、头痛,尤其在受凉感冒或情绪波动后疼痛尤剧,有时难以忍受。

  常自服止痛药能临时缓解,但时发时止,经久不愈,遂延余诊治。见病人面色晦暗,舌暗而有瘀斑,脉弦涩,且兼口渴思饮。处方:当归12g,生地15g,桃仁10g,红花10g,枳壳10g,赤芍15g,柴胡6g,土鳖10g,全蝎6g,川芎15g,川牛膝15g,葛根15g,桂枝6g,甘草6g,生姜10g,大枣3枚。水煎服七剂,症状全消,然后以人参养荣汤加减五剂调理彻底告愈,未再复发。

  二、顽固性呃逆

  本证常见于胃肠神经官能症和某些胃肠、腹膜、纵膈、食管的疾病而引起的膈肌痉挛。按常规辨证施方,无外乎祛寒、清热、解郁、降气、化痰、温补脾肾、滋养阴液等法,但若遇顽固性呃逆则难以见效。而投以血府逐瘀汤加减,往往立见奇效,举例如下:

  患者饶某,女性,45岁。曾患有乙型肝炎,平素情绪较低落。在一次与他人发生争吵后感上腹闷满不适,然后呃逆频作,经他医以中药治疗,先后服药30余剂,罔效。延余诊治,证见面色晦滞,嘴唇发绀,呃逆频作,舌红少苔,有瘀点,脉略沉而弦。悉闻他医多方治疗无效,余亦感束手,猛然想到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强调指出:“无论伤寒、瘟疫、杂症,一见呃逆,速用此方(指血府逐瘀汤),无论轻重,一付即效”。遂试处方如下:当归10g,生地30g,桃仁10g,红花10g,枳壳10g,赤芍15g,柴胡3g,川芎6g,川牛膝15g,郁金10g,丁香3g,木香8g,柿蒂10g,甘草6g。水煎服,日一剂。服完两剂后呃逆频率大为减少,续服三剂彻底告愈。后无意中在《实用方剂学》中看到著名方剂学家周凤梧教授早年从其师范文虎先生侍诊时,见其以血府逐瘀汤治疗体壮气实的顽固性呃逆患者,效如桴鼓,方知古今医家言之不虚也。

  三、人流后腹痛

  二三十年前,基层医疗机构每日每时都有人工流产手术的妇女,术后出现恶露不尽,腹痛也成为常见病证,还包括产后瘀血所致的腹痛患者。凡遇到术后见有上述症状或宫缩不良的情况,余以活血祛瘀,

  调理冲任的办法,每获佳效。拟方为:当归12g,益母草30g,桃仁10g,怀牛膝15g,蒲黄炭10g,五灵脂10g,泽兰6g,制香附10g,赤芍10g,炮姜6g,山楂6g,川芎5g,红花6g,甘草6g。约服3~5剂后症状明显缓解后加参、芪去五灵脂续服3~5剂。方中当归,益母草养血活血,为妇科要药,配以山楂、五灵脂、具有显著的缩宫作用。泽兰、怀牛膝、川芎、赤芍、红花共奏活血祛瘀之功,香附理血中之气,炮姜温经而止痛,蒲黄炭(包煎)活血止血,引血归经,与上述药合用,能使瘀血去而新血生,血归经而恶露止,经脉通而瘀血除,效果确为理想。举例如下:

  肖某,女,26岁。刮宫后20多天,恶露淋漓不止,色紫黑夹有瘀块,小腹阵痛绵绵,面色苍白,食欲不振。经妇科门诊用抗生素、止血剂周余无效,延余诊治。证见舌质紫暗而苔薄白,脉弦细而涩,证属术后瘀血未净,寒邪滞留所致。遂投以上方加黄芩、青皮各10g,桂枝6g。服三剂后症状大减,原方续服五剂诸证平。以八珍汤加黄芪善后。

  四、梅核气病

  梅核气病多为气机不畅,不畅则滞,滞则瘀。缠绵日久则瘀入脉络而上阻于喉,证见喉中似有异物,吐之不出,咽之难下。此类患者经甘麦大枣汤、半夏厚朴汤、旋复代赭汤等常规治疗无效者,加入会厌逐瘀汤可获佳效。有病例为证:

  彭某,女35岁。发病已达半年之久。患病初,曾与人吵骂并有肢体冲突。嗣后渐觉胸膈痞满,口干咽燥,失眠纳差,始终觉喉部有一团状物堵塞,吞吐难舒,但饮食,饮水畅通。经某医院喉科和食道造影检查无异常发现,多方医治未见效果,病人甚为苦恼。延余诊治时已服过多种中药汤剂无效。证见舌质红而苔薄,脉弦细而滑。处方:柴胡10g,红花10g,桃仁10g,当归15g,郁金10g,赤芍15g,桔梗10g,枳壳10g,炮甲10g,法夏15g,厚朴10g,石菖蒲10g,橘红10g,丹参18g,苏梗10g,麦冬6g,炙甘草10g,大枣8枚。服药过程中诸证渐减,服完10剂诸证皆消。然后以归脾汤加减调理,至今未有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