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扫描二维码
微信关注

李先海教授专栏之慢性肾炎四大主证

标签:慢性肾炎 慢性肾炎治疗 慢性肾炎主证

  慢性肾炎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属于免疫复合体反应。现代医学对该病的治疗多年来一直没有大的进展,特别是对肾病型,长期蛋白尿、血尿除了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常规使用以外,几乎别无他法。如何安全有效地控制病情发展以至于彻底打断通向高肌酐血症,氮质血症,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链条,一直是摆在我们医生面前的难题。

  然而,多年来中医药领域一直是广大慢性肾炎病患者的希望所在。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确实比西医有着更广阔的前景,特别是在控制症状、消除蛋白尿、血尿、保护肾功能而又避免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带来的弊端,两者比较显现出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明显优势。

  慢性肾炎的核心问题就是高血压、水肿、蛋白尿和血尿。主要涉及到肾、脾、肝、三焦和肺等脏器,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是指以肾为首,涉及脾、肝、三焦和肺的亏虚与功能失调。

  现就慢性肾炎的几大主证分述如下:

  高血压:

  慢性肾炎所见的高血压多为阴不制阳所致,往往表现出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的证侯,其病机虚实相兼。虚为肾阴不足,阴血亏损;实为肝火上扬,或夹瘀夹痰。高血压的成因虽以阴不制阳为主,但也可能是虚阳上浮。临床上应以形体,舌象和脉象为重要参考依据。如果是夹瘀夹痰,形体多虚浮而胖,舌胖苔腻,舌周边有齿痕,脉弦滑;若以阴血亏虚为主,则形体多瘦,舌红体小,少苔,脉弦细。形体胖瘦的判断一定要了解患者病前的本来形体因素,切不可机械照搬。

  关于舌体的胖瘦,对于慢性肾炎的预后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舌体胖大而嫩者,预后较好;舌体瘦薄而长者,预后不佳。因舌为心之苗窍,心、肾均属少阴,足少阴肾经络舌本,有内在之联系。

  中医药治疗肾性高血压,其优势在于通过治本而降低血压,其劣

  势在于不及西药快捷。因从病机主体上说是阴不制阳,故治疗上以滋阴降火,平肝潜阳为主。常用方剂有大补阴丸、左归饮、知柏地黄汤、镇肝熄风汤和半夏白术天麻汤等。

  水肿:

  水肿的发生涉及到脾、肾、肺、三焦等多个脏腑,属于本虚标实之证。肾气不足,膀胱气化无力则小便不利;脾失健运则水湿泛滥;肺为水上之源,宣发行水,肃降下行,宣降无能则水蕴肌腠之间;三焦乃决渎之官,主行水,三焦失职则胀满。虽多脏受累,但最重要的还是脾肾。因此,治肾性水肿多从脾肾入手。以济生肾气丸、真武汤、四君子汤、实脾饮等方化裁之。

  蛋白尿:

  蛋白质属于中医的“精微”范畴,宜藏而不宜于泄。按中医“脾升清”、“肾藏精”学说,精微物质(包括蛋白质)统摄关键在脾肾两脏。脾气不升,肾不藏精则精微下漏,蛋白尿由是而发生。治疗则宜补益为主加敛涩之剂。以黄芪地黄汤、益肾汤、金樱芡实汤等方为主。

  血尿:

  血尿亦是属于精微下泄的表现,是慢性肾炎的一个很重要的诊断指标。按照中医“不痛为尿血,痛为血淋”的概念,慢性肾炎之血尿,属于中医“尿血”范畴。

  尿血亦有虚实之分,虚则脾肾乏统摄之权,实则温邪犯心,移热于子。治疗既要益气滋肾、凉血止血,又要配以清利之剂,以清脾胃之邪热。方剂常用知柏地黄汤、小蓟饮子、柏茅汤等。

  讨论:

  以上分证而论,优点是概念,层次分明。缺点也显而易见,一个慢性肾炎的病人,往往四证同存,或先后交错,次第出现。辨证施治,也是四证同审,统筹用药,不容割裂。

  慢性肾炎的整个过程,以脾肾阳虚占绝大多数。在治疗用药上,除舌质红绛、湿热炽盛者外,黄芪、炮附子、淫羊藿是关键性药物。

  黄芪益气兼能利水,大剂能降压而摄蛋白;制附子、淫羊藿温肾而利水,而且现代药理学还证实具有肾上腺皮质样作用。三药配伍,相得益彰,均有助于肾功能的康复。

  关于水肿的消除,除了循证用方,益母草是一个重要角色。益母草活血利水,医人皆知,尤须大剂量使用,始得佳效。所谓中医的不传之秘在剂量是也。而且益母草对消除蛋白尿亦大有裨益,常配仙鹤草为对药,治蛋白尿和血尿,屡建奇功。仙鹤草用量在30~60克之间,益母草用量在60~120克之间甚至更大。

  白茅根之于血尿,历代医家皆有论述,剂量也就在15~30克之间。依愚之见,这是造成肾炎血尿经久难愈的原因之一。笔者临床上常将白茅根用到100~200之间,考虑到因量太大而易在水中漂浮不利煎煮,嘱用纱布袋装进扎紧则无此虞。白茅根效果好,也不是说要单打独用,常配以大小蓟、茜草、仙鹤草等药。无论那种止血药,得黄芪则效更佳,可能是通过黄芪补气而摄血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