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

扫描二维码
微信关注

李先海教授专栏之肝硬化腹水辨证论治体会

标签:肝硬化 肝硬化腹水 肝硬化腹水治疗

  肝硬化腹水是一种病理结局,是由多种原因引起肝脏弥漫性损害而导致纤维化、硬化,由于门静脉回流受阻而致压力增高,最终导致肝脏功能失代偿而出现腹水。

  就普遍来说,导致肝硬化最常见的原因是乙型肝炎,而在血吸虫病疫区,则仍以血吸虫病为主。其他如脂肪肝、酒精肝等因素也不容忽视,且有逐年上升趋势。

  肝硬化腹水属于中医学“臌胀”范畴。中医临床上一般将其分为“实胀”和“虚胀”,或叫“偏实”与“偏虚”。笔者以为,肝硬化腹水没有纯实和纯虚,往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但本质上是本虚标实,即便是实也是因虚而实。实者气滞、血结、水蓄也。而虚则有阴阳之分,其成因是肝、脾、肾三脏受病,气、血、水胶着,瘀积于腹,以至腹部日渐膨大而成臌。但气、血、水三者互相缠绕为患,仅有主次之分而非各自为病。正如清代医家何梦瑶在《医碥》中指出:“气、血、水三者,病常相同,有先病气滞而后血结者,有先病血结而后气滞者,有先病水肿而后血随败者,有先病血结而后水随蓄者”。据此,笔者将肝硬化腹水分为肝肾阴虚邪实型、脾肾阳虚邪实型与混合型三型,按照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攻补兼施的原则进行辨证论治。

  一、肝肾阴虚邪实型

  血热伤阴,瘀血阻络,气滞水蓄,是本型病机。证见腹部膨隆,腹壁青筋暴露,胁下痞块,质地坚硬。往往伴咽干口苦,齿鼻衄血,五心烦热,小便短赤,大便干而不畅。面色晦暗,黧黑。颜面、胸部可见红丝赤缕,肝掌、蜘蛛痣明显。舌红绛或暗紫少苔,脉数而弦细。治疗宜养血柔肝,活血化瘀,散郁软坚,益气利水,凉血解毒。方用疏肝益肾汤合强肝软坚汤(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创制)加减。可选用:

  生地、丹皮、泽泻、山药、柴胡、赤芍、当归、丹参、郁金、生白术、茯苓和茯苓皮、白茅根、醋鳖甲、车前子、黄芪、大黄、土鳖、茵陈、半边莲、大腹皮、黑白丑、木香、炙甘草等。一般以枣煎汤送服。腹水消退后,减去逐水利湿药,并根据病情加减,续服调治。

  二、脾肾阳虚邪实型

  因脾肾阳虚,土不制水,水湿内停,气滞血瘀。证见膨隆但松软,平卧时如蛙腹,胁下痞块,大便溏泄,尿频而短,面色萎黄,浮肿无华,形寒肢冷,赤缕红斑,蜘蛛痣。下肢浮肿,按之不起。舌暗淡,周边有齿痕,苔薄白而滑腻,脉沉缓无力。治宜健脾益气,温阳利水,活血祛瘀,养血柔肝。方拟四君子汤、真武汤合强肝软坚汤加减。选用药物有:黄芪、党参、白术、茯苓、茯苓皮、泽泻、猪苓、巴戟天、制附片、当归、丹参、白芍、白茅根、桂枝、干姜、大腹皮,醋鳖甲、枳壳、生姜皮、黑白丑、木香、郁金、炙甘草等,亦以枣汤送服。余同前。

  三、混合型

  阴阳两虚,气血俱亏,气滞水停,瘀结血热,实乃上两型兼而有之,只是病情更为复杂、治疗更为棘手而已。证见腹部胀满,青筋暴露,胁下痞块(往往因腹部膨隆而难以触及),大便溏稀,尿少而黄,下肢浮肿如泥,齿鼻衄血,红丝赤缕,唇干舌红,脉弦细。治宜健脾补肾,养阴柔肝,化瘀软坚,行气利水。可以选用:太子参、黄芪、白术、黄精、巴戟天、女贞子、白芍、丹参、醋制鳖甲、白茅根、怀山药、薏苡仁、车前子、木瓜、汉防己、鸡内金、茯苓皮、二丑子、大腹皮、木香、炙甘草等。

  根据笔者经验体会,在遣方用药时,要注意掌握药物的各自剂量,君臣有别,主次分明。比如黄芪在方中剂量不宜过大,否则有喧宾夺主之嫌;桂枝,柴胡用量宜偏小,以免戗害肝肾之阴。无论哪一型中,醋鳖甲用量宜大,一般不低于60克,剂量小于50克则对于化瘀软坚,缩小肝脏,改善肝脏质地效果很差,其他药物用常规剂量即可。一旦腹水消退,症状改善,则不宜久守原方,以免破气伤正。但应继续调整气血阴阳,养血柔肝,化瘀软坚,培土益源,直至肝硬化明显改善或逆转。若嫌久服汤剂麻烦,可改用丸药巩固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