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的宝宝就有可能会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是在什么时候被感染的呢?目前认为,携带乙肝病毒的孕妇可以将乙肝病毒传染给下一代,但传染而不是遗传,乙肝病毒不是通过染色体传递给下一代的。主要传播途径分三种:宫内感染研究发现,母亲血液中的乙型肝炎病毒虽然不能直接通过血液进入胎儿的血液,但是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胎盘细胞的传递而感染胎儿,当然,胎盘细胞间的传递方式传染速度缓慢。宫内感染的发生率占母婴传播总数的3%-5%,一旦在宫内发生感染,出生后再打防疫针也就无效了.
分娩过程的感染以产道分娩传播乙肝病毒的危害最大,占母婴传播感染总数的90%以上。携带乙肝病毒的产妇,产道分泌物、血液、羊水中分别查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为98%、100%及33%。而新生儿胃及口咽内容物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均在95%以上。因此,胎儿经产道分娩时吞食血液、羊水及产道分泌物,是新生儿受感染的客观证据。当然,经产道分娩的过程中,新生儿的皮肤因挤压可能受到损伤,乙肝病毒也可能通过破损的皮肤进入新生儿体内。新生儿血清乙肝表面抗原由出生时的阴性转变为阳性所需的时间,恰好与乙肝病毒感染人体的潜伏期相同。
出生后的感染乙肝表面抗原和e抗原双阳性的母亲,乳汁中也可检查出乙肝病毒,有时在给孩子喂奶过程中,可以发现乳头被孩子吸破,连同血液一起被孩子吃下肚。有的母亲经常口对口给孩子喂食物,类似这样的密切接触,长期给孩子传播病毒,很容易造成出生后乙肝病毒的感染。一般出生后发生感染的比例较低,约占母婴传播总数的5%,虽然发生感染的比例较少,一旦感染,就可能发展为乙肝病毒的慢性携带。对于出生后感染的预防,除应在出生后注射乙肝疫苗和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以外,最好避免给孩子哺乳和口对口喂食。
在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90%以上是由母婴传播及在婴幼儿期其它途径传播,而且母婴传播感染乙肝病毒后90%将发展为乙肝病毒携带状态,通过对胎儿宫内感染的预防、新生儿分娩过程感染的预防和出生后感染的预防,可以使得乙肝表面抗原、e抗原双阳性母亲所生的孩子90%以上获得保护,不发生乙肝病毒的感染。